您的位置:

当事人:我和我老公在一起12年,分开能得到点钱吗,没有登记

2025-11-13 00:32:50

律师解答11条

牛永翔

安徽省 合肥

您好,为了提供精准的法律解答,请详细述说你的困惑和需求

解答于 2025-11-17 12:12:54

孙喜春

吉林省 长春

如果你们共同创造了财产,你有权利进行分割

解答于 2025-11-17 05:34:26

徐一华

四川省 雅安

可以尝试主张分割共同财产,但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 一、法律关系认定 你们属于同居关系(未登记结婚),不受《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关于夫妻共同财产的规定保护,但同居期间的共同财产可依法分割。 二、可主张的财产范围 1. 共同购置的财产 若同居期间双方共同出资购买了房产、车辆、家具等,可按出资比例或双方约定分割。例如,共同买房时你有出资记录,可主张对应份额。 2. 共同经营所得 若双方共同经营生意、投资等,所得收益可作为共同财产分割。 3. 个人财产归个人 同居前的个人财产、一方单独出资购买且登记在个人名下的财产,归个人所有,对方无权分割。 三、维权步骤 1. 收集证据 整理同居期间的出资凭证(如银行转账、刷卡记录)、共同财产的购买合同、双方关于财产约定的聊天记录或书面协议等。 2. 协商分割 与男方协商共同财产的分割方案,若能达成一致,签订书面分割协议。 3. 向法院起诉 若协商无果,向法院提起同居关系析产诉讼,提交证据证明共同财产的存在及你的出资情况,要求依法分割。 四、注意事项 - 同居关系的财产分割诉讼时效为3年,从双方解除同居关系之日起算; - 若双方有子女,可同时主张子女抚养权及抚养费; - 需明确区分个人财产与共同财产,避免因证据不足导致权益受损。 综上,虽然你们未登记结婚,但同居期间的共同财产可依法分割,你可通过证据收集、协商或诉讼主张自己的财产权益。

解答于 2025-11-16 22:26:42

孙先格

广东省 深圳

可以详细的描述一下,方便为你分析

解答于 2025-11-16 17:21:07

蒋昕赤

重庆市 重庆

未登记同居分手时的财产分割规则 • 未办理结婚登记,不成立法律上的夫妻关系,因此不适用民法典关于“夫妻财产分割”的规定。自1994年2月1日起,法律不再承认“事实婚姻”;若在此日期前已符合结婚实质要件并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需经法院按事实婚姻处理的,才可能参照夫妻共同财产分割。对1994年2月1日之后形成的长期同居,分开时不能按“夫妻共同财产”直接平分,只能就同居期间形成的“共同财产”主张分割。 可以主张分割的财产范围与原则 • 同居期间“共同所得”的收入与“共同购置”的财产,按一般共有处理;能证明为个人所有的,归个人。共同财产通常包括但不限于:同居期间双方的工资、奖金、经营收益、知识产权收益、继承或赠与所得(但遗嘱或赠与合同明确只归一方的除外)等。分割时以协商优先;协商不成,法院将结合出资来源、贡献大小、实际使用与管理情况并兼顾妇女、儿童利益与双方过错程度,依法裁量。对同居期间为共同生产、生活形成的债权、债务,可按共同债权债务处理。 常见财产的分割要点 • 房屋:未登记为共有的,原则上按按份共有或共同共有的法律规则处理;能证明出资额的,通常按出资比例确定份额;难以明确份额的,可能推定等额并按贡献与实际使用情况调整。对仅登记在一方名下但双方均有出资的,需提供转账、还贷、装修等凭证证明共同出资与份额。 • 车辆、存款、理财、证券:以权属登记/账户名与资金来源为核心证据,能证明共同出资或共同购买的,按份额分割;一方婚前个人财产及其自然增值,原则上归个人。 • 家庭生活支出与日常开销:日常共同生活支出通常不作为共同财产分割的标的,但如存在共同经营、共同投资或共同举债,可按共同债权债务处理。 办理路径与证据清单 • 办理路径: 1. 先行协商并尽量形成书面协议(列明财产清单、份额、价款支付与过户时间、违约责任); 2. 协商不成,向同居地或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起诉,请求分割同居期间共同财产; 3. 纯粹“解除同居关系”的诉请,法院一般不予受理;但涉及财产分割或子女抚养的,法院应当受理。 • 证据清单: ◦ 财产类:房产证/不动产证明、车辆登记、存款与流水、理财/证券持仓、合同与发票等; ◦ 出资类:转账记录、还贷流水、借条/共同投资协议、聊天与通话记录;

解答于 2025-11-16 12:15:36

吕粲

云南省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把你的问题详细说一下,我给你分析。

解答于 2025-11-16 11:00:26

查看全部 11 条解答

热门法律问答

郭广吉 律师

北京市 北京

解答于 2025-11-10 23:25:19

情侣分手后遇到金钱纠纷,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首先明确的是,这类纠纷属于民事纠纷范畴,适用相关的民事法律规定。 一、解决方式 协商:情侣双方应首先尝试通过友好协商来解决金钱纠纷。在协商过程中,双方可以基于事实情况,提出各自的诉求和解决方案,力求达成一致。 调解:如果协商不成,双方可以考虑申请第三人调解或向有关机构(如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机构会依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情况,提出调解方案,帮助双方化解矛盾。 诉讼:如果协商、调解和仲裁均无法解决纠纷,双方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三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将受理此类因财产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并依法作出判决。 二、法律依据与注意事项 诉讼时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因此,情侣分手后如有金钱纠纷,应在三年内提起诉讼,否则可能丧失胜诉权。 赠与与撤销:在恋爱期间,一方可能向另一方赠与财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五十八条的规定,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但已完成交付的赠与,除非具有特殊性质(如救灾、扶贫等),否则一般不得撤销。 财物混用与分割:同居期间可能产生财物混用的情况。此时,可以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的共有关系进行解释和处理。对于共有财产,双方应协商分割;协商不成的,可向法院起诉要求分割。 三、特殊情形处理 彩礼性质的钱款:如果金钱纠纷涉及彩礼性质的钱款,应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返还。一般来说,如果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或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且彩礼给付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可以请求返还彩礼。 证据收集与保留:在处理金钱纠纷时,双方应尽可能收集并保留相关证据(如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以便在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过程中证明自己的主张。 综上所述,情侣分手后金钱纠纷的解决方式多种多样,双方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注重证据的收集与保留,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郭广吉等 19 位律师已回复

#婚姻家事

2025-11-03 09:11:13

徐一华 律师

四川省 雅安

解答于 2025-11-03 09:11:13

没有结婚证买房可以写两个人的名字,这种情况在法律上属于非婚姻关系的共有产权,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详细了解: 一、产权登记的可行性 即使没有结婚证,买房时依然可以将房产登记为两人共有。办理产权登记时,双方需共同到场,提交各自的身份证、购房合同、出资证明(如转账记录、付款凭证)等材料,在不动产登记部门办理“共同共有”或“按份共有”的产权登记手续。 - 共同共有:双方对房产不分份额地共同享有所有权,常见于双方约定“共同出资、共同所有”且未明确份额的情况。 - 按份共有:双方按约定的出资比例或协商的份额对房产享有所有权,例如约定一方占60%份额,另一方占40%份额,产权证书上会明确标注各自份额。 二、权益保障与风险提示 1. 签订书面协议 为避免后续纠纷,建议双方签订《共有房产协议》,明确以下内容: - 各自的出资比例(如首付、贷款还款的承担方式); - 产权份额的划分(若为按份共有); - 房产的使用、管理、处分规则(如出租、出售的决策方式); - 若因分手、纠纷导致房产分割的处理方式(如优先购买权、补偿标准)。 2. 贷款与债务风险 若以两人名义共同贷款买房,双方均为共同债务人,需共同承担还款责任。若一方后续无力还款,另一方需承担全部还款义务,否则将影响双方征信。 3. 产权分割的法律依据 若后续因感情破裂或其他原因需分割房产,将按照《民法典》中“共有物分割”的规则处理: - 按份共有人可随时请求分割,分割方式包括协商折价、拍卖、变卖后按份额分配价款; - 共同共有人需在共有的基础丧失(如关系破裂)或有重大理由时请求分割,分割时若双方无约定,可协商确定份额,协商不成的,法院可根据出资额等因素判决。 三、特殊情形说明 1. 一方出资,登记两人名字 若房产由一方全额出资,但登记为两人名字,若无书面约定,可能被认定为出资方对另一方的“赠与”。若后续产生纠纷,出资方需提供证据证明“登记两人名字并非赠与”(如聊天记录、协议),否则可能面临权益损失。 2. 婚前共同购房的性质 这种情况属于“婚前共有财产”,而非夫妻共同财产。若双方后续结婚,该房产也不会自动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其产权性质仍以登记和协议约定为准。 综上,没有结婚证买房可以写两个人的名字,但需通过书面协议明确产权份额、出资责任等细节,同时注意贷款债务和后续分割的风险。

徐一华等 36 位律师已回复

李鑫 律师

山西省 太原

解答于 2025-11-02 19:20:26

办了酒席但未领证,在法律上是否算夫妻,需分情况讨论: 1. 1994年2月1日之前如果双方在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实施前,已符合结婚实质要件(如达到法定婚龄、双方自愿等),且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可认定为事实婚姻,受法律保护,属于合法夫妻关系。 2. 1994年2月1日之后自1994年2月1日后,未办理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仅属于同居关系,不具有合法婚姻关系。双方不享有夫妻间的法定权利(如继承权、配偶权等),财产分割按同居关系处理,需举证共同财产归属。 法律依据《民法典》第1049条规定,完成结婚登记,即确立婚姻关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7条明确,1994年2月1日后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按同居关系处理。

李鑫等 10 位律师已回复

王瑞 律师

北京市 北京

解答于 2025-11-02 18:43:26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结婚后男方的收入通常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女方依法享有平等的权益。以下是具体说明: 1. 法定夫妻共同财产范围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为夫妻的共同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工资、奖金、劳务报酬; 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 知识产权的收益; 继承或者受赠的财产(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除外); 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这意味着,婚后男方通过劳动获得的工资、奖金、劳务报酬等收入,无论是否实际交给女方管理,都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女方对这部分财产享有平等的处理权和分割权。 2. 特殊情况的财产归属 婚前财产及特定赠与财产:若男方的收入来源于婚前个人财产(如婚前存款、房产等)的增值或收益,且能明确区分,这部分财产可能仍属于男方个人财产。此外,若男方通过遗嘱或赠与合同明确表示某项财产仅归其个人所有,也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约定财产制:夫妻双方可通过书面协议约定婚后财产的归属方式,如约定婚后收入归各自所有。若存在合法有效的书面约定,将按照约定执行,而非法定的共同财产制。 3. 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财产管理与透明度:即使收入属于共同财产,若男方将工资交给女方管理,女方应保持财务透明,避免擅自挪用或隐匿财产。若一方发现另一方存在转移、挥霍夫妻共同财产的行为,可在离婚时要求少分或不分财产。 证据保留:女方若希望保障自身权益,建议保留与男方收入相关的证据,如工资条、银行流水、财产购置凭证等,以便在需要时证明财产的来源和归属。 总结:婚后男方的收入一般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女方依法享有平等权益。但在实际生活中,需注意财产管理的透明度和证据保留,以避免潜在的财产纠纷。若夫妻双方对财产归属有特殊约定,应以书面协议为准。

王瑞等 11 位律师已回复

说清楚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耐心等
耐心等
律师在休息时间解答,请耐心等待
巧咨询
巧咨询
还有疑问?及时追问律师回复
@/assets/image/case-list/bg_btn.png

律师回复动态

郭广吉
7天前

因楼上业主阳台破损,导致下雨漏雨到自己家,责任归属问题需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 一、如果漏水是由于楼上的房屋质量问题,如防水层破损、排水系统堵塞等,且楼上业主未及时维修处理,导致雨水渗透到楼下,那么楼上业主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楼下业主有权要求楼上业主进行修缮,并赔偿因漏水造成的损失。 二、如果漏水是由于物业公司未对公共区域的防水设施进行妥善维护,或者在下雨天未及时清理积水等原因导致的,那么物业公司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此时,受影响的业主可以向物业公司提出索赔要求。 三、若楼上业主和物业公司均无过错,漏水是由于不可抗力或意外事件导致的,那么责任承担可能需要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来具体协商。 在此过程中,应该保存好楼上漏水的证明材料,包括:照片、视频,及被漏水污损的损失等。 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建议先与责任方进行沟通协商,寻求妥善解决方案。如果无法达成协议,可以寻求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注意保留好相关证据,如照片、视频等,以便在需要时进行维权。 总之,因下雨楼上漏雨到自己家的责任归属问题需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可能涉及楼上业主、物业公司等多方责任。在处理过程中,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通过沟通协商或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

庞立伟
7天前

这种情况,你可以通过以下方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1. 确定劳动关系:尽管没签合同,但工资支付记录、工作证、考勤记录、同事证言等都可以证明你和公司存在事实劳动关系。 2. 申请工伤认定:用人单位应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如果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申请,职工或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可在1年内自行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3. 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向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鉴定,确定伤残等级。一般来说,单纯的中指指甲脱落可能较难评定为伤残,但具体要以鉴定结果为准。 4. 计算赔偿金额 医疗费用: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等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单位没买社保则由单位承担,凭医院票据实报实销。 停工留薪期工资:一般按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按你一天三百,假设停工留薪期为一个月,就应支付约9000元。 伤残津贴:若构成伤残,按伤残等级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单位未缴社保则由单位支付。 一次性伤残补助金:若鉴定为十级伤残,为7个月本人工资。你的月工资按300元×21.75天=6525元计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约为45675元。 违法辞退赔偿:在工伤期间公司辞退你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需支付赔偿金,一般为经济补偿标准的2倍。经济补偿按工作年限,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不满6个月按0.5个月计算。 未签合同双倍工资:入职超过1个月未签合同,公司需支付双倍工资,最多11个月。 5. 协商与投诉:先与公司就赔偿问题进行协商,要求公司支付相应的工伤赔偿、未签合同双倍工资及违法辞退赔偿金等。若协商不成,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公司未签合同、未缴社保及违法辞退等行为。 6. 劳动仲裁或诉讼:若协商和投诉无法解决问题,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服,还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郭广吉
7天前

情侣分手后遇到金钱纠纷,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首先明确的是,这类纠纷属于民事纠纷范畴,适用相关的民事法律规定。 一、解决方式 协商:情侣双方应首先尝试通过友好协商来解决金钱纠纷。在协商过程中,双方可以基于事实情况,提出各自的诉求和解决方案,力求达成一致。 调解:如果协商不成,双方可以考虑申请第三人调解或向有关机构(如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机构会依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情况,提出调解方案,帮助双方化解矛盾。 诉讼:如果协商、调解和仲裁均无法解决纠纷,双方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三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将受理此类因财产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并依法作出判决。 二、法律依据与注意事项 诉讼时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因此,情侣分手后如有金钱纠纷,应在三年内提起诉讼,否则可能丧失胜诉权。 赠与与撤销:在恋爱期间,一方可能向另一方赠与财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五十八条的规定,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但已完成交付的赠与,除非具有特殊性质(如救灾、扶贫等),否则一般不得撤销。 财物混用与分割:同居期间可能产生财物混用的情况。此时,可以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的共有关系进行解释和处理。对于共有财产,双方应协商分割;协商不成的,可向法院起诉要求分割。 三、特殊情形处理 彩礼性质的钱款:如果金钱纠纷涉及彩礼性质的钱款,应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返还。一般来说,如果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或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且彩礼给付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可以请求返还彩礼。 证据收集与保留:在处理金钱纠纷时,双方应尽可能收集并保留相关证据(如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以便在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过程中证明自己的主张。 综上所述,情侣分手后金钱纠纷的解决方式多种多样,双方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注重证据的收集与保留,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王瑞
7天前

您好,如果单位欠缴7万保费导致您无法退休,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维护自身权益: 与单位协商首先尝试与单位沟通,明确要求其尽快补缴欠费。说明欠费对您退休权益的影响,争取通过协商解决问题。若单位同意补缴,需明确补缴时间,并保留相关沟通记录(如邮件、聊天记录、会议纪要等)。 向社保经办机构投诉若协商无果,可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反映情况,请求其责令单位补缴。社保经办机构有权对单位进行稽核,并要求其履行缴费义务。您需提供劳动关系证明(如劳动合同、工资条、考勤记录等)及社保欠费记录,以便社保部门核实情况。 申请劳动监察介入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单位欠缴社保的行为。劳动监察部门可对单位进行调查,并依法责令其改正。您可拨打当地劳动监察投诉热线或通过其官方网站提交投诉材料,说明单位欠费情况及对您退休的影响。 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劳动仲裁:若社保经办机构或劳动监察部门介入后,单位仍不补缴,您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单位补缴欠费,并赔偿因延迟退休造成的损失(如养老金差额等)。需注意,仲裁请求需基于事实和法律依据,提供充分证据(如社保记录、工资流水、劳动关系证明等)。 法院诉讼:若对仲裁结果不满意,可在规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将根据双方提交的证据和法律规定进行审理,判决单位承担相应责任。 注意事项: 在维权过程中,务必保留所有相关证据,包括劳动关系证明、社保欠费记录、与单位的沟通记录等。 若因单位欠费导致您无法按时退休,建议及时关注社保部门的补缴政策和退休办理流程,避免因延误造成更大损失。 若单位确实存在经营困难无法补缴,您可与社保部门协商是否可通过个人补缴部分费用的方式解决退休问题,但需注意个人补缴可能涉及的费用和手续。 建议您尽快行动,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退休权益。若对具体操作或法律程序有疑问,可咨询当地社保部门或专业律师获取更详细的指导。

Group 1321316468@2x.png
问题没解决?试试极速问律师吧
平台口碑律师,为您提供1对1专业解答
联系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