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当事人:公司对员工罚款合法吗

2025-09-02 12:31:38

律师解答21条

王璇

山东省 东营

公司无罚款权,但经正当程序订立你承诺遵守的公司制度可以作为管理依据,而法律尊重公司法人的管理权。

解答于 2025-09-05 08:52:58

王慎云

山东省 济南

不合法,公司没有罚款全权限,协商不成可以通过仲裁解决

解答于 2025-09-05 07:14:41

郭广吉

北京市 北京

你好,用人单位无权对员工罚款。

解答于 2025-09-04 17:19:22

范海玲

广东省 深圳

公司对员工罚款是否合法不能一概而论,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 一般情况下不合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罚款属于行政处罚,需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实施,用人单位无权直接对员工罚款。多数司法实践认为,用人单位若无法律依据对员工罚款,可能构成克扣工资,员工可要求退还罚款或主张经济补偿。 特殊情况下的合法情形 地方立法例外:《深圳经济特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条例》允许用人单位在规章制度中规定经济处分,但需满足以下条件: 单项和当月累计处分金额不得超过员工当月工资的30%; 实施处分后月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经济损失赔偿:若员工因过错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用人单位可按劳动合同约定要求赔偿,但每月扣除工资的比例不得超过20%,且扣除后工资不得低于最低工资标准。 企业应避免的不当行为 不得在规章制度中直接规定罚款条款,否则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不能以“罚款”名义随意克扣工资,需通过合法的绩效考核、奖金调整等方式实现管理目的。 建议:企业应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合理合法的规章制度,明确奖惩机制,避免使用“罚款”等字眼。若员工认为罚款不合理,可及时书面提出异议,并保留相关证据,必要时通过劳动仲裁或诉讼维护权益。

解答于 2025-09-04 10:55:59

李泳

上海市 上海

你好你这边可以委托律师介入保障自己合法权益

解答于 2025-09-04 10:42:38

蒋昕赤

重庆市 重庆

公司对员工罚款不一定合法,需要分情况来看。具体如下: • 合法情况:如果公司有合法制定并公示的规章制度,且员工因自身过错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公司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规章制度要求其赔偿,赔偿方式可从工资中合理扣除。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六条,每月扣除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且扣除后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 违法情况:若公司没有相关规章制度依据,或者罚款金额过高、明显不合理,以及罚款目的不正当,不是为了弥补损失或规范管理,那么罚款就是违法的。因为罚款本质上属于行政处罚行为,只有特定的行政机关才有权力实施,公司并非行政机关,一般没有罚款的权力。 此外,不同地区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广东、山东等地明确禁止公司对员工进行罚款,而北京、深圳、天津、江苏等地则允许通过合法的规章制度对员工进行罚款。

解答于 2025-09-04 09:10:41

查看全部 21 条解答

热门法律问答

#劳资纠纷

2025-09-04 16:08:30

范海玲 律师

广东省 深圳

解答于 2025-09-04 16:08:30

用人单位对员工罚款在法律上存在争议,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 1. 法律规定与司法实践 主流观点:罚款属于剥夺公民财产权的行为,应由法律授权的部门依职权行使,法律未赋予用人单位对员工罚款的权利。多数地区法院倾向于认定用人单位无权直接罚款。 例外情况:部分地方性法规(如深圳、天津、江苏等)允许用人单位在合理范围内,依据合法制定的规章制度对员工进行经济处罚,但需满足程序合规、扣除金额不超过当月工资一定比例(如深圳规定不超过30%)且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等条件。 2. 合规建议 避免直接罚款:建议用人单位通过合法合规的方式替代罚款,如: 绩效考核与奖金挂钩:将违纪行为与绩效工资、奖金等浮动薪酬挂钩,明确扣减规则。 要求赔偿损失:若员工行为造成实际经济损失,可依法从工资中扣除赔偿费用,但每月扣除不超过当月工资20%,且扣除后工资不得低于最低工资标准。 非经济性处罚:采用警告、记过、降职等非经济性纪律处分。 3. 风险提示 若用人单位直接罚款或克扣基本工资,可能被认定为违法克扣工资,员工可据此解除劳动合同并主张经济补偿。 即使地方性法规允许罚款,若规章制度未履行民主程序、未公示或扣除金额超限,仍可能被法院认定无效。 总结:用人单位应谨慎使用罚款手段,优先选择合法、合规的管理方式,避免因操作不当引发劳动争议。

范海玲等 29 位律师已回复

已帮助0人

孙先格 律师

广东省 深圳

解答于 2025-09-03 13:45:17

针对您母亲在外做工后未获结算工资且联系不上对方的情况,您可以通过收集证据、与对方协商、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申请劳动仲裁以及提起诉讼等途径来维护合法权益。以下是从不同角度为您提供的详细建议: 一、收集证据 ‌工作记录‌:尽可能收集您母亲为对方工作的相关记录,如工作日志、工作照片、工作视频等,以证明您母亲确实为对方提供了劳务。 ‌工资约定‌:查找是否有与对方关于工资的约定,如口头约定、短信、微信聊天记录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证明工资数额和支付方式的证据。 ‌证人证言‌:如果有其他工友或知情人士目睹了您母亲的工作情况,可以请他们出具证人证言,以增强证据的证明力。 二、与对方协商 ‌尝试联系‌:尽管目前联系不上对方,但您可以尝试通过其他渠道(如对方的朋友、家人或共同认识的人)联系上对方,并尝试进行协商,要求对方支付拖欠的工资。 ‌书面催告‌:如果能够联系上对方,但对方拒绝支付或拖延支付,您可以向对方发送书面催告函,明确要求对方在规定时间内支付工资,并保留好催告函的发送记录。 三、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投诉渠道‌:您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反映您母亲被拖欠工资的情况。劳动监察部门有权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并责令其支付拖欠的工资。 ‌投诉材料‌:在投诉时,您需要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如工作记录、工资约定、证人证言等,以便劳动监察部门进行调查核实。 四、申请劳动仲裁 ‌仲裁申请‌:如果投诉无果,您可以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劳动仲裁是解决劳动争议的一种法定方式,其裁决具有法律效力。 ‌仲裁材料‌:在申请劳动仲裁时,您需要提交仲裁申请书、相关证据材料以及身份证明等文件。仲裁委员会将依法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 五、提起诉讼 ‌诉讼准备‌:如果劳动仲裁未能解决问题,或者您对仲裁裁决不服,您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提起诉讼前,您需要准备好相关证据材料,并撰写起诉状。 ‌诉讼过程‌:在诉讼过程中,您需要按照法院的要求参加庭审,并陈述事实、提供证据。法院将依法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如果判决生效后对方仍不履行支付义务,您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孙先格等 23 位律师已回复

已帮助0人

孙先格 律师

广东省 深圳

解答于 2025-09-02 22:31:55

当您遇到拖欠工资超过30天且一直不发放的情况时,您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处理,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初步沟通与了解 ‌查看劳动合同‌:首先,请仔细查看您的劳动合同,确认其中是否对工资发放时间有明确的约定。如果有,那么用人单位的行为就构成了违约。 ‌与用人单位沟通‌:尝试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了解工资未及时发放的具体原因。有时候,可能是由于财务流程、资金周转等临时性问题导致的延迟。 二、正式投诉与维权 ‌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如果沟通无果,您可以向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劳动监察部门有权对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并责令其限期支付工资。 投诉时,请提供能证明您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以及工资数额的证据,如劳动合同、工资条、考勤记录等。 如果用人单位逾期不支付工资,劳动监察部门还有权责令其按应付金额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您加付赔偿金。 ‌申请劳动仲裁‌: 您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在申请仲裁时,同样需要准备上述提到的证据材料。 仲裁委员会会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如果对裁决结果不服,您还可以在规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三、注意事项与后续行动 ‌及时收集证据‌:在整个过程中,证据的收集至关重要。请确保您保存了所有能证明劳动关系和工资数额的文件和记录。 ‌遵循法定程序‌:在维权过程中,请务必遵循法定程序,不要采取过激或违法的行为。 ‌关注时效性‌:请注意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从您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因此要及时维权。

孙先格等 24 位律师已回复

已帮助0人

#劳资纠纷

2025-09-02 12:31:38

孙先格 律师

广东省 深圳

解答于 2025-09-02 12:31:38

‌公司对员工罚款一般是不合法的‌。以下从多个角度对此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一、法律层面分析 ‌罚款权的归属‌: 罚款属于行政处罚权,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对公民的财产行使经济处罚权的主体只能是法律法规赋予的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有授权的主体。公司作为企业,并不具备行政主体资格,因此没有法律赋予的罚款权力。 ‌劳动法律法规的保障‌: 劳动法律法规主要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公司并无直接对员工罚款的法定权利。如果公司对员工进行罚款,员工有权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特殊情形下的处理 ‌员工过错造成的经济损失‌: 如果员工因故意或重大过失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公司可以依据劳动合同约定要求员工赔偿经济损失。但赔偿应从员工工资中扣除,且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员工当月工资的20%,扣除后剩余工资部分不得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 ‌公司规章制度的合法性‌: 若公司的规章制度经过民主程序制定,内容不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并已向员工公示,其中对于员工违纪等情形有相应经济惩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公司依据该制度进行合理罚款可能被认可。但实践中,对于公司规章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审查较为严格。 三、实际案例参考 以(2022)辽1202民初3281号案例为例,铁岭陆某某专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对于某某进行了罚款处理,并在其病假期满后以其旷工为由解除劳动关系。于某某不服提起仲裁,仲裁裁决后,原告公司提起诉讼。法院最终认为,原告公司应退还罚款5000元,这表明了司法机关对公司罚款行为的不认可态度。 四、建议与措施 ‌公司应遵守法律法规‌: 公司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得随意对员工进行罚款。如果需要管理员工,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加强员工培训等方式来实现。 ‌员工应维护自身权益‌: 如果公司对员工进行不合理的罚款,员工有权通过劳动仲裁等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申请劳动仲裁时,员工应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明公司的违法行为。 ‌寻求专业法律帮助‌: 如果员工在处理此类问题时感到困惑或无法自行解决,可以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律师可以提供专业的法律建议和指导,帮助员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孙先格等 22 位律师已回复

已帮助0人

律师回复动态

孙先格
7小时前

面对借钱不还的情况,您可以通过友好协商、收集证据、借助第三方调解、申请支付令或提起诉讼等多种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下是从不同维度为您详细分析的解决方案: 1. ‌友好协商‌ ‌直接沟通‌:首先,尝试与借款人进行直接、平和的沟通,了解其不还款的具体原因,并协商制定合理的还款计划。这种方式成本低,且有助于维持双方关系。 ‌第三方调解‌:若直接沟通无果,可以寻求双方共同信任的第三方(如亲朋好友、社区调解委员会)介入调解,以促成和解。 2. ‌收集证据‌ ‌书面借款凭证‌:确保您有借条或借款协议等书面证据,详细记录双方姓名、身份证号、借款金额、用途、利息、还款日期及违约责任等要素。 ‌转账记录‌:保存银行转账凭证、微信/支付宝转账截图等电子支付记录,作为资金交付的直接证据。 ‌对话记录‌:保留与借款相关的聊天记录或通话录音,尤其是涉及借款事实确认的内容。 3. ‌借助第三方调解或发送催款函‌ ‌第三方调解机构‌:可以找专业调解机构从中斡旋,传达你的诉求,促使对方还款。 ‌发送催款函‌:委托专业律师撰写并发送正式的催款函,既是对借款人的正式警告,也是后续法律诉讼的重要证据。 4. ‌申请支付令‌ ‌条件‌:若债权债务关系清晰且无争议,您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要求借款人限期还款。 ‌程序‌:提交申请书及相关证据至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法院审查后认为符合条件的,将发出支付令。 ‌后果‌:若借款人在规定期限内既不提出书面异议又不履行支付令的,您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5. ‌提起诉讼‌ ‌准备诉讼材料‌:撰写起诉状,详细说明原被告信息、诉讼请求、事实与理由,并附上所有相关证据材料。 ‌立案‌:将起诉状及证据提交至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缴纳诉讼费用后等待法院审查立案。 ‌审理与判决‌:参与庭审过程,进行举证、质证和辩论。法院将根据事实和法律规定作出判决。 ‌执行‌:若借款人拒不履行判决,您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包括但不限于冻结银行账户、查封财产等措施。

张海龙
12小时前

故意损坏共享单车属于违法行为,会根据情节轻重受到不同处罚: 行政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刑事处罚 若损坏行为造成财物价值较大(如多辆共享单车被集中破坏,或单车价值达到一定标准),可能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民事赔偿 行为人还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赔偿共享单车运营企业因车辆损坏造成的经济损失。 温馨提示:共享单车是公共资源,爱护公共设施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请文明使用,共同维护良好的出行环境。

孙先格
15小时前

面对借钱不还的情况,您可以通过友好协商、收集证据、借助第三方调解、申请支付令或提起诉讼等多种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下是从不同维度为您详细分析的解决方案: 1. ‌友好协商‌ ‌直接沟通‌:首先,尝试与借款人进行直接、平和的沟通,了解其不还款的具体原因,并协商制定合理的还款计划。这种方式成本低,且有助于维持双方关系。 ‌第三方调解‌:若直接沟通无果,可以寻求双方共同信任的第三方(如亲朋好友、社区调解委员会)介入调解,以促成和解。 2. ‌收集证据‌ ‌书面借款凭证‌:确保您有借条或借款协议等书面证据,详细记录双方姓名、身份证号、借款金额、用途、利息、还款日期及违约责任等要素。 ‌转账记录‌:保存银行转账凭证、微信/支付宝转账截图等电子支付记录,作为资金交付的直接证据。 ‌对话记录‌:保留与借款相关的聊天记录或通话录音,尤其是涉及借款事实确认的内容。 3. ‌借助第三方调解或发送催款函‌ ‌第三方调解机构‌:可以找专业调解机构从中斡旋,传达你的诉求,促使对方还款。 ‌发送催款函‌:委托专业律师撰写并发送正式的催款函,既是对借款人的正式警告,也是后续法律诉讼的重要证据。 4. ‌申请支付令‌ ‌条件‌:若债权债务关系清晰且无争议,您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要求借款人限期还款。 ‌程序‌:提交申请书及相关证据至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法院审查后认为符合条件的,将发出支付令。 ‌后果‌:若借款人在规定期限内既不提出书面异议又不履行支付令的,您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5. ‌提起诉讼‌ ‌准备诉讼材料‌:撰写起诉状,详细说明原被告信息、诉讼请求、事实与理由,并附上所有相关证据材料。 ‌立案‌:将起诉状及证据提交至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缴纳诉讼费用后等待法院审查立案。 ‌审理与判决‌:参与庭审过程,进行举证、质证和辩论。法院将根据事实和法律规定作出判决。 ‌执行‌:若借款人拒不履行判决,您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包括但不限于冻结银行账户、查封财产等措施。

范海玲
22小时前

用人单位对员工罚款在法律上存在争议,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 1. 法律规定与司法实践 主流观点:罚款属于剥夺公民财产权的行为,应由法律授权的部门依职权行使,法律未赋予用人单位对员工罚款的权利。多数地区法院倾向于认定用人单位无权直接罚款。 例外情况:部分地方性法规(如深圳、天津、江苏等)允许用人单位在合理范围内,依据合法制定的规章制度对员工进行经济处罚,但需满足程序合规、扣除金额不超过当月工资一定比例(如深圳规定不超过30%)且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等条件。 2. 合规建议 避免直接罚款:建议用人单位通过合法合规的方式替代罚款,如: 绩效考核与奖金挂钩:将违纪行为与绩效工资、奖金等浮动薪酬挂钩,明确扣减规则。 要求赔偿损失:若员工行为造成实际经济损失,可依法从工资中扣除赔偿费用,但每月扣除不超过当月工资20%,且扣除后工资不得低于最低工资标准。 非经济性处罚:采用警告、记过、降职等非经济性纪律处分。 3. 风险提示 若用人单位直接罚款或克扣基本工资,可能被认定为违法克扣工资,员工可据此解除劳动合同并主张经济补偿。 即使地方性法规允许罚款,若规章制度未履行民主程序、未公示或扣除金额超限,仍可能被法院认定无效。 总结:用人单位应谨慎使用罚款手段,优先选择合法、合规的管理方式,避免因操作不当引发劳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