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谋抢劫的定罪需依据具体情况判断。一般来说,若仅处于预谋阶段,可能构成抢劫罪的犯罪预备。犯罪预备是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但如果在预谋过程中实施了接近着手实行犯罪的行为,可能会被认定为犯罪未遂等其他犯罪形态。司法实践中会综合考虑预谋的程度、行为人的主观故意、是否实施了部分预备行为等因素来确定具体罪名和量刑。

一、预谋抢劫如何定罪
预谋抢劫的定罪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具体情形来判定。从法律角度讲,预谋抢劫通常可能涉及抢劫罪的犯罪预备。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
1、构成犯罪预备的情况
如果行为人仅仅是在策划抢劫计划,准备作案工具,如购买刀具、准备交通工具等,但尚未着手实施抢劫行为,那么一般会认定为抢劫罪的犯罪预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这是因为犯罪预备虽然尚未造成实际的危害后果,但行为人已经表现出了实施犯罪的主观故意和一定的客观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险性。
2、可能转化为其他犯罪形态的情况
如果在预谋过程中,行为人已经实施了一些接近着手实行犯罪的行为,例如已经到达预定的抢劫地点,对被害人进行了跟踪、守候等,此时可能会被认定为犯罪未遂。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如果在预谋过程中,行为人的行为同时触犯了其他罪名,如非法持有枪支、刀具等,还可能会数罪并罚。
二、预谋抢劫未实施会被判刑吗
预谋抢劫未实施是否会被判刑,取决于具体的案件情况。虽然未实施抢劫行为,但预谋本身可能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1、可能被判刑的情况
如果行为人有明确的抢劫预谋,并且实施了一定的预备行为,如准备了专门用于抢劫的工具,制定了详细的抢劫计划等,即使最终没有实施抢劫行为,也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因为这种预备行为已经表明行为人具有实施犯罪的主观故意和一定的客观行为,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根据刑法规定,对于犯罪预备,法院可以根据具体情节,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况下,行为人可能会被判处一定的刑罚。
2、可能不被判刑的情况
但是,如果行为人只是有抢劫的想法,没有实施任何实际的预备行为,或者预备行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的规定,不认为是犯罪,也就不会被判刑。如果行为人在预备阶段自动放弃了犯罪意图,并且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属于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三、如何认定预谋抢劫的主观故意
认定预谋抢劫的主观故意是定罪的关键环节,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1、行为人的言语表达
行为人的言语是判断其主观故意的重要依据之一。如果行为人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明确表达了抢劫的意图,如说要去抢某个人或某个场所,并且对抢劫的方式、时间、地点等有具体的描述,那么可以作为认定其主观故意的有力证据。行为人的日记、信件等书面材料中如果有关于抢劫的计划和想法,也能反映其主观故意。
2、行为人的客观行为
行为人的客观行为也是认定主观故意的重要方面。例如,行为人购买了与抢劫相关的工具,如刀具、面罩、绳索等,或者对抢劫目标进行了踩点、调查,这些行为都表明行为人有实施抢劫的主观故意。行为人的行动轨迹和时间安排也能提供线索。如果行为人在特定的时间前往预定的抢劫地点,并且有等待、观察等行为,也可能被认定为具有抢劫的主观故意。
3、行为人的过往经历和社会背景
行为人的过往经历和社会背景也可以作为参考因素。如果行为人有过抢劫或其他暴力犯罪的前科,那么在判断其是否具有抢劫的主观故意时,会增加其可能性。同时,行为人的生活环境、经济状况等社会背景也可能影响其实施抢劫的动机和主观故意。
综上所述,预谋抢劫的定罪、是否判刑以及主观故意的认定都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判断。在司法实践中,还会涉及到更多复杂的情况和法律问题,如证据的收集和采信、不同地区的司法尺度等。如果您遇到了与抢劫相关的法律问题,或者对上述内容还有其他疑问,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