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先行
微信群辱骂、造谣诽谤,可依据《民法典》《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三大法条进行民事、行政、刑事三线维权;维权关键是“先留证据、再走平台、后走公检法”。
一、可引用的具体法律条文
1.民事侵权
•《民法典》第1024条:禁止侮辱、诽谤侵害他人名誉权,可要求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害。
2.行政处罚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公然侮辱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可处5–10日拘留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3.刑事责任
•《刑法》第246条:情节严重(点击5000次或转发500次以上,或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
二、三步维权操作
1.证据固定
•截屏、录屏、录屏时间戳、群成员信息,必要时做公证。
2.平台处理
•社媒平台均可在“举报”入口选择“侮辱/诽谤”,平台应在24小时内删除或屏蔽。
•平台未及时处理的,可对扩大部分要求平台承担连带责任。
3.公检法途径
•行政:携证据到辖区派出所报案,适用治安处罚。
•刑事:自诉(一般需被害人起诉)或情节严重时由公安转公诉。
•民事:向法院提起名誉侵权诉讼,除精神抚慰金外,还可主张公证费、律师费等合理开支。
三、时效与赔偿范围
•民事侵权诉讼时效3年;
•精神损害赔偿通常5000–5万元,视过错、影响、当地生活水平而定。
一句话记忆
“截屏、举报、报案、起诉”四件套,用足民法典、治安法、刑法,就能把群聊里的嘴炮变成法律责任。
引用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