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签订的合同是否构成“显失公平”,法院如何认定?

#综合咨询

989浏览

2025-05-19 13:54:17

徐洋洋

徐洋洋 律师

山东豪德(济南)律师事务所

  基本案情:2024年8月,王某作为乙方,与甲方某公司签订了《车辆租赁协议》,约定甲方向乙方提供汽车,乙方依据协议约定以及平台方的制度要求,租赁甲方车辆为公众提供服务,租赁期限自2024年8月起至2025年2月止。协议还约定了,若乙方存在严重违约的情形,甲方有权收回车辆并扣除乙方部分流水以及车辆保证金作为违约金。王某在签订合同后,按照约定缴纳了5000元车辆保证金。2024年9月,王某主动将车辆退回公司,向公司要求解除合同,并要求退还车辆保证金、支付业务提成,被公司拒绝。2024年11月,王某将该公司起诉至济南市槐荫区法院,认为自己在签协议时没有看就签字了,被告未尽到提示义务,合作协议显失公平,请求法院撤销显失公平的《车辆租赁协议》,退还原告车辆保证金5000元并支付原告业务提成。该公司辩称,原告在没有经过其同意的情况下交回车辆系违约,不同意原告的诉讼请求。

  法院审理:法院经审理认为,本案中,原被告之间签订的《车辆租赁协议》,其内容不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系各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合法有效,各方当事人均应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现王某诉至法院,主张案涉合同存在显失公平的情况,要求撤销该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一条规定,本案中,王某未提供证据证明其在签订合同时处于危困状态或缺乏判断能力,或某公司存在利用地位优势以及王某的草率、无经验等订立案涉合同的故意,或客观上案涉合同的签订致使公平秩序被打破、双方利益明显失衡,因此,无法认定存在显失公平情形。王某作为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对己方签订的协议尽到充分的审慎义务,其自认在签订时仅就分成与某公司进行深入沟通,未对合同其他部分予以注意,在合同签订后认为合同条文对己方限制较多、对己方不利等,并不属于法定显失公平的情形。合同中部分条文约定不明,并非必然导致否定合同效力的后果。依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当事人就某些事项在合同中未进行约定或约定不明的,可参照相关法律规定或交易习惯予以确定。如王某认为合同签订后存在合同应予解除的情形,或某公司存在违约侵害王某权益的情形,可另行主张权利。对本案中,王某主张案涉合同显失公平应予撤销的诉讼请求,法院不予支持。对于王某基于撤销合同而提出的要求某公司返还保证金、支付分成并承担王某为本案支出的律师费等诉讼请求,法院不予支持。综上所述,法院依法判决驳回原告王某的诉讼请求。

引用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复杂性,细节可能影响结果。建议及时,获取专业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