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AB贷:金融犯罪的“新马甲”?

#合同纠纷

904浏览

2025-03-13 10:14:36

龙莎

龙莎 律师

广东金辩律师事务所

  今天接到一个案子,引起了我的深思,鉴于当事人隐私保护,就不过度透露案件详情,但是对于他遭遇的案件,我们可以拎出来讲讲,这就是AB贷案件。这种案件不仅让消费者损失惨重,更让我对金融犯罪的边界和法律适用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一、AB贷到底是个啥?

  简单来说,AB贷就是一种披着“金融服务”外衣的诈骗行为。贷款中介以帮助征信不良人员(A)办理贷款为名,诱骗A寻找征信良好的亲友(B)协助办理贷款。然而,中介却隐瞒真相,让B成为实际借款人,而A则支付高额服务费。

  二、金融犯罪的“新马甲”?

  从法律角度看,AB贷行为可能涉及多种金融犯罪。首先是合同诈骗罪,这是目前司法实践中最常见的认定。中介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让A误以为自己成功办理了贷款,从而支付高额服务费,这种行为完全符合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然而,问题没这么简单。这种行为还可能构成骗取贷款罪。中介利用B的名义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虽然B符合贷款条件,但中介隐瞒了实际用款人是A的事实,这种行为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审查造成了实质性影响。

  更复杂的是,如果中介将金融机构的资金转借给A,并收取高额服务费,这种行为还可能构成高利转贷罪。虽然中介声称服务费是其收益,但这本质上是一种变相的高利转贷行为。

  三、法律适用的“迷雾”

  尽管AB贷行为看似符合多种金融犯罪的构成要件,但在司法实践中,认定却面临诸多难题。

  首先,贷款诈骗罪的认定难度较大。因为无论是A还是B,都很难被认定为有“非法占有”金融机构资金的主观故意。

  其次,骗取贷款罪的认定也面临障碍。虽然中介的行为对金融机构造成了一定风险,但如果B最终按时还款,金融机构并未遭受实际损失,那么是否构成犯罪就值得商榷。

  最后,高利转贷罪的认定也存在争议。中介收取的服务费是否属于“高利”,以及这种行为是否符合高利转贷罪的构成要件,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

  四、法律的“牙齿”如何更锋利?

  AB贷案件的复杂性,不仅在于其行为模式的隐蔽性,更在于法律适用的模糊性。作为一名律师,我认为,要真正打击这种行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法律适用标准:对于AB贷行为涉及的多种罪名,司法机关应进一步明确适用标准,避免因罪名模糊导致的司法不公。

  2.加强金融监管:金融机构应加强对贷款申请的审查,尤其是对贷款用途和实际用款人的核实。

  3.消费者教育:消费者在办理贷款时,必须谨慎选择正规渠道,避免被不法中介利用。

  五、结语:法律的正义不会迟到

  AB贷案件的出现,反映了金融犯罪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作为一名律师,我坚信,法律的正义不会迟到。随着司法实践的不断推进和法律适用的逐步明确,AB贷这种“新马甲”终将被撕下,金融市场的秩序也必将得到维护。

引用法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复杂性,细节可能影响结果。建议及时,获取专业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