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面试歧视案:当算法成为年龄的刽子手
#职场暗礁#算法正义觉醒
💻事件深剖:代码中的35岁生死线
北京某互联网公司2024年校招中,38岁的程序员张某投递简历后秒拒,系统评价显示"技术匹配度92%,综合得分61"。经司法鉴定发现:
▪算法模型内置年龄衰减函数:Score=Base-0.7(Age-25)
▪30岁候选人需比25岁多3年工作经验才能获得同等评分
▪模型训练数据中35岁以上员工占比仅0.3%
关键证据链
✅算法审计报告(显示年龄权重参数)
✅虚拟简历测试结果(同简历仅年龄不同导致21分差)
✅内部邮件显示HR要求"优化大龄求职者过滤效率"
⚖法律焦点:数字化歧视的三重破壁
①算法偏见的技术认定
法院采用「双盲测试法」:
👉输入100份脱敏简历,仅修改年龄参数
👉输出结果方差分析显示年龄影响显著(p<0.001)
→构成《就业促进法》第27条禁止的间接歧视
②举证责任倒置规则
企业需自证无歧视的三大要件:
✅训练数据年龄分布合理(本案35岁以上样本仅0.3%)
✅特征工程未引入年龄关联变量(实际使用"工作年限/年龄"比值)
✅人工复核机制有效(本案全部AI自动淘汰)
③惩罚性赔偿创新
参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
💰赔偿额=岗位月薪×3倍(本案基准月薪3.5万→判赔10.5万)
🛡求职者防御指南
①简历投递取证三件套
使用虚拟身份证生成器创建测试账号
录屏记录不同年龄账号的评分差异
申请《算法影响评估报告》(依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第16条)
②谈判话术库
💬"请出具《算法公平性认证证书》"
💬"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4条,我要求人工复核"
③维权路径图
举报→劳动监察→民事赔偿诉讼(本案支持精神损害赔偿2万元)
🌐行业变革预警
案件推动:
✅人力资源部设立"算法合规官"岗位
✅招聘平台强制披露年龄影响系数
✅建立AI模型备案审查制度
当简历遭遇算法黑箱时
法律正在成为
数字时代的能力放大镜
引用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