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当事人:别人拿我身份证注册了公司怎么办

2025-11-23 16:40:16

律师解答9条

高燕

甘肃省 兰州

如果发现自己的身份证被他人冒用注册公司,可按以下步骤处理: 1.收集证据 · 立即报警,获取《受案回执》,证明身份证丢失或被冒用的事实。 · 若身份证曾丢失,保留挂失补办记录、登报遗失声明等材料。 · 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或电子营业执照小程序,查询涉事公司信息并截图保存。 · 若可能,申请笔迹鉴定,证明注册文件上的签名非本人所签。 2.向市场监管部门申请撤销登记 · 向涉事公司注册地的市场监督管理局提交书面申请,填写《撤销虚假登记申请表》,并附上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证据材料等。 · 配合市场监管部门调查,可能需通过人脸识别等方式核验身份。 · 市场监管部门受理后会进行公示,若调查属实且无异议,将依法撤销登记。 3.司法途径(若行政途径受阻) · 行政诉讼:若市场监管部门不予撤销,可起诉该部门,要求其履行撤销职责。 · 民事诉讼:以股东资格确认纠纷或姓名权侵权为由,起诉涉事公司及冒用者,请求确认身份无效并赔偿损失。 · 刑事报案:若冒用行为涉及伪造身份证件、虚开发票等犯罪,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刑事责任。 4.防范后续风险 · 定期查询个人征信报告,及时处理因冒名注册导致的信用问题。 · 通知银行、通信运营商等机构,防范关联风险。 · 日常注意保护个人信息,避免随意出借身份证或在不明网站填写敏感信息。 温馨提示:发现被冒用后应尽快行动,优先通过行政途径解决,若遇阻碍再考虑司法途径。维权过程中保留好所有证据和沟通记录,必要时可委托专业律师。

解答于 2025-11-25 09:24:24

蒋昕赤

重庆市 重庆

先做这三步 • 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取得报警回执;如身份证曾遗失/被盗,尽快补办并保留补办证明/挂失记录。这既是固定证据,也为后续行政撤销或诉讼创造条件。 • 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或微信小程序电子营业执照-投资任职情况查询,核验自己是否被登记为法定代表人/股东/高管,记录公司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登记机关、登记时间等关键信息。 • 向作出该次登记的市场监管部门(原工商)提交撤销冒名登记的申请;本人不能到场的,登记机关可进行远程身份核验。上述路径均为官方受理渠道。 撤销冒名登记的办理路径 • 行政撤销(优先尝试):向作出登记的市场监管部门申请撤销。依据《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第四十条,对因虚假材料/欺诈取得的登记,受影响自然人可申请撤销。通常需提交: 1. 撤销登记申请书(本人签名);2) 身份证复印件/原件;3) 身份证遗失报警回执或挂失记录;4) 有助于认定的材料,如笔迹鉴定、登记档案复印件、非本人签名的证据材料等。登记机关核实虚假事实后,可直接撤销公司登记或责成公司股东内部先处理冒名股权后再办理变更。 • 行政诉讼:若登记机关不予撤销,可起诉登记机关,请求法院确认撤销虚假登记。实践中,登记机关多为形式审查,如能提供“非本人签名+证件遗失”等关键证据,法院可判令撤销。 • 民事诉讼:提起姓名权等人格权侵权之诉或确权之诉,请求确认登记文件无效、确认非本人签名、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判决生效后,凭裁判文书到登记机关办理撤销/变更。 • 刑事报案:如存在盗用/伪造身份证件用于登记等行为,可向公安机关报案。依刑法第二百八十条之一(使用虚假身份证件、盗用他人居民身份证罪),情节严重的可处拘役、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刑事立案及判决可作为撤销登记的重要证据。 同步处理关联事项 • 税务与任职信息纠偏:在个人所得税APP发起“从未任职”申诉,税务机关会转交涉事公司主管税务机关调查并更正;如因此被限制高消费/限制出境,需待市场监管部门撤销错误登记后,由相关部门按程序解除。 • 风险与时效提示:冒名登记可能引发被限高、被失信、涉税风险等;各地办理流程与材料细节存在差异,材料准备宜完整充分,并关注可能的起诉期限等程序性要求,避免久拖影响救济效果。

解答于 2025-11-25 08:58:37

王瑞

北京市 北京

您好,请问您有什么问题?展开讲讲

解答于 2025-11-25 08:21:40

徐桢炜

江苏省 南京

你好,我是徐律师,可以具体聊聊,沟通一下情况

解答于 2025-11-25 07:20:17

徐熳

广东省 深圳

您有法律问题或纠纷可向我1v1详细咨询

解答于 2025-11-25 02:03:30

赵丹

上海市 上海

如果本人没有实际掌控公司,建议及时处理退出,以免后期被用来从事违法行为或债务背锅当失信人,详情可以联系专业律师咨询

解答于 2025-11-24 21:31:55

查看全部 9 条解答

热门法律问答

丰涵霄 律师

浙江省 金华

解答于 2025-11-23 16:40:16

如果别人拿你的身份证注册了公司,可采取以下措施维护自身权益: • 向工商部门反映:尽快前往公司注册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说明身份证被冒用情况,提交身份证原件等相关证明材料,申请撤销该公司注册登记。工商部门会对材料进行审核,核实后依法处理。 • 报警处理:向公安机关报案,告知身份证被冒用注册公司一事。冒用他人身份证注册公司可能涉嫌违法犯罪,公安机关会展开调查,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报案记录也可作为后续维权依据。 • 收集证据:收集能证明身份被冒用的证据,如身份证丢失证明、注册登记时非本人签名的笔迹鉴定、与注册公司无关联的证人证言等,为后续可能的法律程序做准备。 • 关注信用记录:及时查询个人信用报告,了解是否因该公司注册产生不良信用记录。如有异常,及时向相关机构沟通,说明情况并申请修复。 • 提起民事诉讼(如有必要):若因身份被冒用遭受名誉受损、经济损失等,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冒用者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相应的损失。

丰涵霄等 9 位律师已回复

王瑞 律师

北京市 北京

解答于 2025-09-15 12:53:18

您好,如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公司持股人且对方不配合变更,可通过以下途径解决: 收集证据 证明自己未参与公司经营,如银行流水、工作证明、身份证遗失记录等。 核对工商登记文件,若签名非本人签署,可申请笔迹鉴定。 行政途径 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举报,提交证据要求撤销冒名登记。 若登记机关拒绝处理,可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司法途径 股东资格确认之诉:请求法院确认自己不具有股东资格,胜诉后可要求公司配合变更登记。 姓名权侵权之诉:以姓名权受侵害为由,要求公司停止侵权、消除影响,并协助办理变更登记。 其他措施 及时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名下公司信息,避免信用受损。 若涉及债务风险,可向执行法院申请解除限制高消费等措施,需证明身份关系已终止且无实质影响力。 注意事项: 优先尝试行政途径,若受阻再通过诉讼解决。 保留所有沟通记录和证据,必要时寻求专业律师协助。 若公司存在债务,需警惕商事外观主义可能导致的责任风险,及时采取措施隔离风险。

王瑞等 34 位律师已回复

王瑞 律师

北京市 北京

解答于 2025-08-29 15:24:37

您好,任命在甲公司的高管协助参与乙公司管理时,其是否具有乙公司的签字审批权,需根据以下情况综合判断: 乙公司的授权与规定若乙公司通过正式文件(如公司章程、授权书等)明确授予该高管特定管理事项的签字审批权,则其有权行使相应职权。例如,乙公司可能因业务合作或战略需要,委托甲公司高管协助管理部分事务,并以书面形式明确审批范围。 实际职责与权限即使未明确授权,若该高管在乙公司实际履行管理职责且被公司认可,其可能基于事实行为获得一定审批权。例如,在日常运营中,若该高管长期参与乙公司决策并实际行使审批权,且公司未提出异议,可能构成“事实上的审批权”。 法律与公司章程限制若乙公司章程或相关法律规定对高管审批权有严格限制,即使甲公司高管参与管理,也可能无法获得签字审批权。例如,某些重大事项需经乙公司董事会或股东会决议,非授权人员无权审批。 风险提示:若未经乙公司明确授权,擅自行使签字审批权,可能构成越权行为,引发法律纠纷。建议通过书面协议或公司章程明确职责范围,避免潜在风险。

王瑞等 35 位律师已回复

孙先格 律师

广东省 深圳

解答于 2025-08-27 10:03:05

担任公司监事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来源于监事的职责以及公司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以下是从不同角度对担任公司监事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的详细分析: 一、法律责任风险 ‌赔偿责任‌: 根据《公司法》的相关规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意味着,如果监事未能履行其监督职责,导致公司遭受损失,监事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连带责任‌: 在某些情况下,监事可能因公司的违法行为而承担连带责任。例如,如果公司非法经营涉嫌犯罪,监事可能因未尽到监督职责而受到牵连。 二、职务执行风险 ‌监督不力风险‌: 监事的主要职责是对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确保他们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如果监事未能有效履行这一职责,可能导致公司内部管理混乱,甚至引发法律纠纷。 ‌决策参与风险‌: 虽然监事不直接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决策,但在某些情况下,监事可能需要对公司的重要决策提出意见或建议。如果监事的意见或建议不当,可能对公司产生负面影响。 三、实际操作风险 ‌信息获取风险‌: 监事在履行职责过程中需要获取公司的相关信息。然而,如果公司内部信息不透明或存在隐瞒情况,监事可能难以获取全面、准确的信息,从而影响其监督效果。 ‌离职后风险‌: 根据法律规定,当某位监事实行离职之后出现监事数量低于公司章程或者法律规定要求时,在此期间直至新的监事正式获选为止,原任离开的监事仍然需坚守职位,尽其职责。这意味着,监事在离职后仍可能面临一定的法律风险和责任。 四、风险防范建议 ‌充分了解公司情况‌: 在担任监事之前,应充分了解公司的运营状况、财务状况和法律风险等情况,以便更好地履行监督职责。 ‌加强沟通与协作‌: 与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保持密切沟通与协作,及时了解公司的决策动态和运营情况,确保监督工作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依法履行职责‌: 严格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履行监

孙先格等 24 位律师已回复

说清楚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耐心等
耐心等
律师在休息时间解答,请耐心等待
巧咨询
巧咨询
还有疑问?及时追问律师回复
@/assets/image/case-list/bg_btn.png

律师回复动态

李鑫
2天前

恋爱期间共同债务,分手后需要共同还吗恋爱期间的共同债务,分手后是否需要共同偿还,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1. 共同债务的认定标准 用于共同生活或经营:若债务是为双方共同生活(如共同租房、购买生活用品)、共同经营(如合伙开店)而产生,且双方均知情并受益,可认定为共同债务。 双方共同意思表示:如双方共同签署借款合同,或一方借款后另一方明确表示愿意共同承担,也构成共同债务。 2. 分手后的责任承担 共同债务需共同偿还:若债务被认定为共同债务,双方需承担连带责任,即债权人可要求任何一方全额偿还,偿还后可向另一方追偿。 个人债务由个人承担:若债务仅为一方个人使用(如用于个人赌博、偿还个人债务等),且另一方不知情或未受益,则属于个人债务,由负债方自行承担。 3. 注意事项 保留证据:恋爱期间涉及大额资金往来或债务时,应保留转账记录、聊天记录、借款协议等证据,明确款项用途和双方意图。 书面约定:若涉及共同财产或债务,建议签订书面协议,明确权利义务,避免纠纷。

李鑫
2天前

把被人照片发网上犯法吗未经他人同意将他人照片发到网上,可能构成侵权甚至违法,需视具体情况判断: 侵犯肖像权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九条,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其肖像。若擅自将他人照片发到网上,无论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只要对肖像权人的人格尊严造成损害,均可能构成侵犯肖像权。例如,将他人照片用于商业广告、恶意调侃或丑化等行为,均属侵权。 侵犯隐私权若照片涉及他人隐私信息(如私密生活场景、敏感部位等),传播此类照片可能侵犯他人隐私权。隐私权受法律保护,未经同意公开他人私密信息属于违法行为。 可能构成刑事犯罪若传播照片时附加侮辱性文字或歪曲事实的描述,损害他人名誉,可能构成侮辱罪或诽谤罪。根据《刑法》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但侮辱罪、诽谤罪一般属于告诉才处理的犯罪,需被害人向法院提起自诉,除非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 民事责任与维权途径被侵权人有权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若造成严重精神损害,还可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受害人可通过以下方式维权: 固定证据:截图、录屏或保存相关证据; 提起诉讼:向法院起诉,要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

王瑞
2天前

婚前购买的房产,婚后加上配偶名字,在法律上会被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根据《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具体认定规则如下: 加名即赠与婚后完成房产加名登记,视为出资方对配偶的无偿赠与,房产性质从婚前个人财产转变为夫妻共同财产。除非双方在加名前签订书面协议,明确约定“加名不代表赠与”或“仅赠与特定份额”,否则加名行为生效后,房产默认归夫妻双方共有。 分割原则虽然房产变为共同财产,但离婚时并非简单平均分割。法院会综合以下因素确定分割比例: 出资贡献:若一方婚前全款购房,婚后加名但无共同还贷,出资方通常会分得较高份额(约60%-80%);若婚前首付、婚后共同还贷,法院会扣除婚前首付部分,按共同还贷金额、房产增值等确定分割比例。 婚姻存续时间:加名后婚姻存续时间短(如1-2年),法院可能认定另一方贡献较小,给予较小份额(如10%-30%);婚姻存续时间长(如十几年),分割可能性更接近平均。 对家庭的贡献:包括经济贡献和非经济贡献(如照顾家庭、抚养子女等),法院会综合考量。 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若子女由女方抚养,或一方存在过错(如出轨、家暴),法院可能对女方或无过错方适当倾斜。 特殊情况 若房产由父母出资购买,需明确父母出资性质。婚前父母出资登记在子女名下,婚后加名,默认视为父母对夫妻双方的赠与,除非父母有书面证据证明仅赠与子女一方。 若双方签订书面《夫妻财产协议》,明确约定房产份额、分割方式等,协议具有法律效力,按协议执行。 建议:若涉及房产加名,建议提前签订书面协议,明确份额和分割方式,并保留购房出资、还贷等证据,以避免未来纠纷。

孙先格
2天前

您好,我是孙先格律师! 针对您提出的“自己离职扣¥2000是否合法”的问题,这主要取决于离职的具体情况以及用人单位的相关规定。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原则上用人单位不得随意对员工工资进行扣罚。工资是员工劳动的直接回报,用人单位应当按时足额支付。然而,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即当员工给用人单位造成了实际经济损失,或者按照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员工需要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时,用人单位可以对员工进行经济处罚。 但即便是在这些特殊情况下,经济处罚的金额也是有限制的。根据相关规定,用人单位对员工进行经济处罚的金额,不得超过员工当月工资的20%。这是为了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防止用人单位滥用处罚权。 现在,我们回到您的问题上来。如果您离职时被扣除了¥2000,那么我们需要考虑几个因素:一是您的当月工资是多少;二是这¥2000的扣除是否基于您给用人单位造成的实际经济损失,或者是按照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进行的处罚;三是这种处罚是否超过了您当月工资的20%。 如果您的当月工资远高于¥10000(因为20%的¥10000就是¥2000),且这¥2000的扣除是基于合理的理由和规章制度,那么这种扣除可能是合法的。但如果您的当月工资低于这个数额,或者扣除的理由不充分、规章制度不合法,那么这种扣除就是不合法的。 因此,我建议您先查看一下自己的劳动合同和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了解清楚离职时可能面临的经济责任和处罚规定。如果您认为扣除的金额不合理或违法,您可以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要求其提供合理的解释和依据。如果协商无果,您可以向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Group 1321316468@2x.png
问题没解决?试试极速问律师吧
平台口碑律师,为您提供1对1专业解答
联系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