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事
2025-08-04 14:04:28
律师解答9条
#婚姻家事
2025-08-11 08:53:11
#婚姻家事
2025-08-10 13:13:28
#婚姻家事
2025-08-10 01:52:00
#婚姻家事
2025-08-06 01:12:55
答 结论先行 只要能够证明“充值行为确系未成年人未经监护人同意擅自实施”,家长即可依法要求全额或部分退款;8 周岁以下一律退,8–18 周岁按金额高低及是否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判定;平台拒退的,可走“平台申诉→行政投诉→民事诉讼”三步维权。 一、法律依据 1. 《民法典》第19-20条:8 周岁以下无民事行为能力,充值无效;8-18 周岁为限制行为能力人,大额充值须监护人同意或追认,否则可撤销。 2.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74条:网游企业必须设置实名认证、消费限额、防沉迷系统,未尽义务应承担相应责任。 3. 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8-16 岁单次充值≤50 元、月累计≤200 元;16-18 岁单次≤100 元、月累计≤400 元,超过部分可主张无效退款。 二、退款三步操作 1. 平台申诉 • 资料:监护人身份证、户口本/出生证明、未成年人身份证明、充值订单截图、支付记录。 • 通道:腾讯等主流平台已在设置“未成年人家长服务平台”,填写信息后 3–7 个工作日完成初审。 2. 行政投诉 • 平台无理由拒绝或拖延,可登录全国 12315 平台或拨打 12318 文化市场举报热线,要求文旅、市场监管部门介入;行政调解成功率约 85%。 3. 民事诉讼 • 金额较大(>5000 元)或平台拒不配合,可向法院起诉。 • 举证重点:①充值时间与孩子作息时间矛盾(上课/深夜);②设备使用痕迹;③监护人已尽到保管密码、设置限额义务。 • 责任比例:若平台已依法配置防沉迷而监护人存在明显过错(泄露密码、协助绕过验证),法院一般判令平台承担 30%–70%,监护人分担余下。 三、成功率与注意事项 • 腾讯 2024 年公开数据:符合法定条件的退款申请成功率约 85%。 • 注意 2–3 年诉讼时效,自监护人知道或应当知道之日起算。 • 跨境充值、第三方代充等情形,需另行提供外汇或代充凭证,退赔比例可能降低。 我是龙莎律师,若您遇到任何法律问题或困惑,可以直接向我咨询,我会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建议和指导。
答 在中国法律框架下,子女是否需偿还父亲生前所欠银行债务,需根据具体情况分析,以下是关键法律要点和应对建议: 一、基本原则:限定继承制度 根据《民法典》第1161条: 无偿还义务:子女作为继承人,原则上仅以继承遗产实际价值为限清偿债务 放弃继承:若遗产不足清偿债务,可书面声明放弃继承(需在遗产处理前作出) 例外情形:子女自愿偿还或存在担保等特殊约定 二、具体情形分析 (附快速判断表) 情形 子女责任 法律依据 遗产>债务 用遗产清偿 民法典第1161条 遗产<债务 无需补差额 同上 子女放弃继承 完全不承担 同上 子女实际管理遗产 可能需先行清偿 司法解释第33条 债务属夫妻共同债务 配偶需优先承担 民法典第1064条 三、操作指南 遗产清算流程 步骤1:在父亲去世后60日内向银行申报债务 步骤2:公证处办理遗产清点公证 步骤3:优先清偿丧葬费、生前赡养费等特殊债务 步骤4:剩余财产按债务比例偿还 银行催收应对 必备材料:死亡证明+亲属关系证明+遗产清单 应对话术:"我方将依法在继承遗产范围内承担责任,请提供完整债权凭证" 警惕:银行无权要求子女签还款承诺书 四、特殊风险防范 常见银行违规催收手段 威胁上征信(子女信用不受影响) 冒充司法机关(要求核实警官证) 骚扰亲属(可向银保监会投诉) 遗产保护措施 农村宅基地:需证明未产生收益可不列入偿债范围 人身保险金:指定受益人的保险金不属于遗产 生前2年内大额赠与:债权人可申请撤销 五、时效与管辖 诉讼时效:银行需在债务到期后3年内主张 管辖法院:被继承人生前住所地或主要遗产所在地
答 买卖合同的诉讼流程和所需材料如下: 诉讼流程 确定管辖法院 若合同约定管辖法院,按约定执行; 未约定时,可向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或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法院起诉。 自然人住所地以户籍地为准,连续居住满一年的经常居住地也可作为管辖依据;法人住所地以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准,无法确定时以注册地为准。 准备立案材料 起诉状:需明确原被告身份信息、诉讼请求(如货款金额、利息、违约金等)、事实与理由,按被告人数+1份准备。 证据材料:包括合同、送货单、对账单、聊天记录、催款函等,建议制作证据清单。 主体资格证明:原告为自然人的提供身份证复印件;原告为法人需提供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被告为法人的需提供工商登记信息。 立案登记 法院审查材料,符合条件的予以立案,不符合的需补正或在7日内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可上诉。 诉前调解 立案前可选择诉前调解,达成协议后可申请司法确认或调解书,具有强制执行效力;调解不成则转入诉讼程序。 开庭审理 法院向双方送达传票,原告需按时出庭,庭审中进行举证、质证和辩论。 判决与执行 判决生效后,若被告未履行义务,原告可在规定期限届满后申请强制执行,需提交执行申请书、判决书等材料。 所需材料 起诉状:需原告本人签名或盖章,明确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主体资格证明: 原告为自然人:身份证复印件; 原告为法人: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 被告为法人:工商登记信息(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 证据材料: 证明合同关系:书面合同、微信聊天记录、电话录音等; 证明履行情况:送货单、物流单、对账单、催款函等; 证明欠款事实:欠条、结算单、还款承诺等。 其他材料:如涉及诉讼时效中断的证据(催款记录等),或需证明管辖连结点的证据(如被告居住证明)。
答 我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根据上述规定,员工有权利辞职,无需用人单位的批准,用人单位应当尊重员工的辞职权利。具体来说,员工可以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在试用期内则可以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这是法律规定的员工辞职的基本程序。 1、 首先进行沟通 如果员工急辞工但用人单位不批准,建议员工先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明确表达辞职的意愿,并了解用人单位不批准的原因。通过沟通,双方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需求和考虑,有助于寻求共识和解决方案。 2、提交书面辞职通知 如果沟通无果,员工可以选择向用人单位提交书面的辞职通知。通知中应明确表达辞职的意愿,并注明辞职日期。根据上述规定,员工提前三十日提交书面辞职通知后,无论用人单位是否批准,员工都可以在三十日后离开。 当然,离开时一定要办理好交接。 3、寻求法律方面的帮助 如果用人单位在员工提交书面辞职通知后仍然拒绝批准,或者采取其他不当手段阻碍员工辞职,员工可以寻求法律途径解决。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者咨询专业律师,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 若对仲裁结果不满意,劳动者还可在规定时间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总之,劳动者依法享有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厂方不批准离职不能成为限制劳动者离职的合法理由。员工急辞工不批时,应首先了解法律规定,然后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提交书面辞职通知,并在必要时寻求法律援助。在整个过程中,员工应保持冷静和理性,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