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员工起诉性骚扰?反职场暴力制度升级指南

#劳资纠纷

820浏览

2025-11-06 14:37:43

张彩

张彩 律师

重庆泽恺律师事务所

  一、职场性骚扰“诉讼海啸”:2025年企业的合规生死战

  某互联网公司高管因“长期对女下属发送露骨信息、肢体触碰”被诉性骚扰,法院判决公司赔偿员工精神损害抚慰金5万元,同时认定公司“反性骚扰制度缺失、未及时处理投诉”,追加处罚10万元。2025年数据显示,职场性骚扰类诉讼案件同比增长67%,其中72%的企业因“制度不完善、处理流程违规”败诉,且此类案件极易引发舆情危机,导致企业品牌价值严重受损。

  二、职场性骚扰的“法律界定”与“风险场景”

  (一)法律认定的“三类行为”

  -言语性骚扰:如对女员工说“你穿这身衣服真性感”“晚上一起喝酒吧”等性暗示言论;

  -行为性骚扰:如故意触碰隐私部位、强制拥抱、尾随跟踪;

  -环境性骚扰:如在办公区张贴色情图片、播放低俗视频,营造性暗示环境。

  -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条规定,违背他人意愿,以言语、文字、图像、肢体行为等方式对他人实施性骚扰的,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二)企业“连带责任”的触发条件

  -未建立制度:企业未制定反性骚扰制度、未明确投诉渠道;

  -未及时处理:收到投诉后超过30日未调查处理;

  -未采取措施:明知存在性骚扰行为,未采取警告、调岗、解除等措施制止。

  -典型案例:某企业员工投诉主管性骚扰,HR以“证据不足”为由拖延处理,后员工离职起诉,法院判决企业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因其“未及时履行管理义务”。

  (三)隐蔽性“风险场景”

  -远程办公:通过视频会议、聊天软件发送性暗示信息;

  -酒局社交:以“企业文化”为由,在商务宴请中实施性骚扰;

  -权力不对等:上级利用晋升、绩效考核等权力胁迫下属。

  三、反职场暴力制度“升级路径”:从预防到处置的全流程设计

  (一)制度建设:构建“三位一体”防护体系

  1.《反性骚扰管理办法》核心条款

  第一条目的:预防和制止职场性骚扰,保护员工人格尊严,维护良好工作环境。

  第二条定义:本办法所称性骚扰,是指违背他人意愿,以言语、文字、图像、肢体行为等方式实施的与性有关的冒犯行为。

  第三条责任主体:

  -实施者:承担侵权责任;

  -企业:承担制度建设、投诉处理、监督管理责任;

  -管理者:承担及时报告、协助调查责任。

  2.配套机制

  -成立“反性骚扰委员会”:由HR、法务、工会代表、员工代表组成,负责制度执行与争议处理;

  -制定“零容忍”政策:明确性骚扰行为的处罚标准(如警告、调岗、解除劳动合同)。

  (二)预防措施:从意识培养到环境优化

  1.全员培训

  -新员工入职培训:解读反性骚扰制度、明确行为红线;

  -管理层专项培训:强调“禁止利用职权实施性骚扰”“及时处理投诉的义务”;

  -培训形式:线上课程+案例研讨+情景模拟(如“如何识别性骚扰信号”)。

  2.环境优化

  -物理环境:清理办公区低俗海报、装饰,确保空间布局尊重隐私;

  -文化环境:在员工手册、内部宣传中强调“性别平等”“尊重边界”的价值观。

  (三)投诉处理:48小时响应的“合规流程”

  1.投诉渠道

  -多元化渠道:匿名邮箱、专线电话、线下意见箱、HR一对一沟通;

  -渠道公示:在办公区、OA系统显著位置公示投诉方式及流程。

  2.调查流程

  -接诉阶段(0-24小时):

  收到投诉后,24小时内启动调查,向投诉人出具《受理通知书》,告知调查周期(一般不超过15日);

  -调查阶段(24-72小时):

  组成调查小组(含外部律师/心理咨询师),分别与投诉人、被投诉人、证人面谈,收集证据(如聊天记录、监控录像、证人证言);

  -处理阶段(72小时-15日):

  调查小组出具《调查报告》,明确行为性质及处理建议,提交反性骚扰委员会审议;

  -反馈阶段(15日内):

  向投诉人、被投诉人反馈处理结果,若认定性骚扰成立,按制度实施处罚(如解除劳动合同需书面说明理由)。

  3.证据留存

  -所有调查记录、证据材料需“区块链存证”或“时间戳固化”,避免篡改;

  -建立“投诉档案”,按“一案一卷”原则归档,保存期限不少于3年。

  (四)争议解决:从内部调解到外部维权

  1.内部调解

  -若双方同意,可由反性骚扰委员会组织调解,达成《和解协议》(需明确赔偿、道歉、行为约束等内容);

  -调解全程需律师参与,确保协议合法有效。

  2.外部维权支持

  -为受害人提供法律援助(如推荐公益律师);

  -协助受害人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配合行政机关(如妇联、人社部门)的调查。

  四、典型案例:制度升级前后的结果对比

  案例1:制度缺失,企业巨额赔偿

  -背景:某企业员工投诉同事性骚扰,HR未予重视,后员工离职起诉,同时向媒体曝光。

  -结果:法院判决实施者赔偿5万元,企业因“未及时处理投诉”赔偿3万元,叠加舆情损失,企业品牌价值缩水超千万元。

  案例2:制度完善,企业成功免责

  -背景:某企业员工投诉上级性骚扰,企业立即启动调查,收集到聊天记录、证人证言等证据,认定行为成立后解除上级劳动合同,并协助员工申请法律援助。

  -结果:员工仅向实施者主张赔偿,未起诉企业,企业因“合规处理流程”避免了连带责任。

  五、2025反职场性骚扰“必备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条:违背他人意愿,以言语、文字、图像、肢体行为等方式对他人实施性骚扰的,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应当采取合理的预防、受理投诉、调查处置等措施,防止和制止利用职权、从属关系等实施性骚扰。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十一条:在劳动场所,用人单位应当预防和制止对女职工的性骚扰。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2022年修正)第二十三条:禁止违背妇女意愿,以言语、文字、图像、肢体行为等方式对其实施性骚扰。受害妇女可以向有关单位和国家机关投诉。接到投诉的有关单位和国家机关应当及时处理,并书面告知处理结果。受害妇女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因人身权益或者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受到侵害,自然人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六、结语:反性骚扰合规的本质是“人文关怀+风险控制”

  职场性骚扰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企业价值观的体现。一套完善的反性骚扰制度,既能为员工筑牢“安全屏障”,又能帮助企业规避法律风险与舆情危机。从《投诉受理通知书》的及时出具,到《调查报告》的客观公正,每一个环节的合规性,都是企业对“尊重与平等”价值观的践行——毕竟,让员工在安全的环境中工作,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引用法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法律领域的部分法条: - 民法领域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条:违背他人意愿,以言语、文字、图像、肢体行为等方式对他人实施性骚扰的,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应当采取合理的预防、受理投诉、调查处置等措施,防止和制止利用职权、从属关系等实施性骚扰。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九条:夫妻有相互扶养的义务。需要扶养的一方,在另一方不履行扶养义务时,有要求其给付扶养费的权利。 - 劳动法领域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 刑法领域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 妇女权益保护领域 -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2022年修正)第二十三条:禁止违背妇女意愿,以言语、文字、图像、肢体行为等方式对其实施性骚扰。受害妇女可以向有关单位和国家机关投诉。接到投诉的有关单位和国家机关应当及时处理,并书面告知处理结果。受害妇女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十一条:在劳动场所,用人单位应当预防和制止对女职工的性骚扰。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复杂性,细节可能影响结果。建议及时,获取专业解答。
Group 1321316468@2x.png
问题没解决?试试极速问律师吧
平台口碑律师,为您提供1对1专业解答
联系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