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凶二十三载:DNA迷雾与司法坚守下的正义终章
1997年9月12日正午,成都市某国营工厂的尖叫声划破宁静,女职工陈某被发现遇害抛尸于电工房外的蓄水池中。现场勘查确认其系被扼颈身亡,体内遗留的生物痕迹成为唯一关键线索。然而,受限于当时的侦查技术,线索很快中断,案件陷入漫长的沉寂。
这起悬案像一块巨石压在所有人心头。被害人家属承受着锥心之痛,陈某的母亲终日以泪洗面致盲,丈夫多年来反复奔走求告;周边社区人心惶惶,女职工不敢夜班独行,商铺早早闭门,甚至滋生出对被害人的恶意流言。公安机关虽始终未放弃,但二十年间案件毫无进展,逐渐逼近二十年的刑事追诉期限。
2020年,刑事检测技术的突破为悬案带来转机。警方对妥善保管的生物痕迹进行DNA-Y染色体检验,并通过大数据比对,锁定吸毒人员庄某的男性近亲属有重大嫌疑。排查后发现,庄某的弟弟庄某甲、庄某乙均与现场DNA基因型完全匹配——二人竟是同卵双胞胎,现有技术无法进一步区分身份,侦查陷入新的僵局。
转机出现在作案条件的核查中。警方发现案发期间庄某甲正在涉案工厂工作,具备完整的时空条件,而庄某乙则在其他工厂任职。成都市检察院随即组建专班介入,围绕证据体系重构展开工作。检察官团队反复核查原始卷宗、重塑现场布局,发现庄某甲供述的作案细节——从进入房间的方式到水池内的物品特征,再到被害人的隐蔽伤情——均与在案证据完美印证。同时调查证实,兄弟二人关系疏远,庄某甲缺乏顶罪动机,亲属也证实庄某乙从未进入过案发工厂,终于排除了庄某乙的合理怀疑。
此时,案件已超过法定追诉期限,追诉必要性成为关键。三级检察机关多次踏勘现场,走访被害人亲属、原工厂职工及社区群众,所有人均强烈要求严惩凶手,证实案件的社会危害性仍未消除。经两级检委会四次审议,案件被层报最高人民检察院。2023年5月11日,最高检依法核准追诉,成都市检察院随即提起公诉。
2023年9月,成都市中级法院采纳检察机关指控,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庄某甲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限制减刑。上诉后,四川省高级法院于次年3月裁定维持原判。当检察官将结果告知陈某丈夫时,这位背负伤痛二十余年的老人终于卸下重负:“积压在心头的石头终于落下了”。
这起跨越二十三载的案件,既是刑事技术发展的见证,更彰显了司法机关的坚守。从物证保存到技术突破,从证据重构到追诉核准,每一个环节都诠释着“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法治承诺,让正义虽迟未晚。
引用法条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八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