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约定不能财产保全有效吗

#综合咨询

904浏览

2025-09-29 10:10:29

约定不能财产保全是否有效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一般而言,若该约定不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且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可能有效;但涉及公共利益、第三人权益等情况时,可能被认定无效。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会综合考量多种因素来确定约定的效力。

一、约定不能财产保全有效吗

约定不能财产保全是否有效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分情况来看。

1、有效情形

如果该约定是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且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违背公序良俗,那么在双方之间是具有一定效力的。例如在一些商业合作协议中,双方基于对彼此的信任和商业合作的稳定性考虑,约定在合作期间不得对对方采取财产保全措施。这种情况下,该约定可以约束双方的行为,如果一方违反约定进行财产保全,另一方可以依据约定追究其违约责任。

2、无效情形

当约定涉及到公共利益或者第三人的合法权益时,该约定很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比如在债权债务关系中,债权人与债务人约定不能进行财产保全,但这种约定可能会损害其他债权人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债权人有权通过法律途径申请财产保全,而原约定不能对抗第三人的合法诉求。如果约定是在一方受胁迫、欺诈等违背真实意愿的情况下达成的,也可以被撤销,从而认定为无效。

二、约定不能财产保全在合同纠纷中的效力

在合同纠纷中,约定不能财产保全的效力具有复杂性。

1、遵循合同相对性原则

根据合同相对性,约定在合同双方之间产生约束力。如果双方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不能财产保全,在没有法定无效情形时,双方应遵守该约定。例如在房屋买卖合同中,买卖双方约定在交易过程中不得对对方财产进行保全,双方就应当按照约定行事。

2、受司法干预的情况

当合同纠纷进入司法程序后,法院会审查约定的效力。若约定影响到司法程序的正常进行或者损害公共利益,法院可能会否定该约定。比如在涉及众多消费者权益的合同纠纷中,商家与部分消费者约定不能财产保全,但该约定可能导致商家转移财产,损害其他消费者的利益,法院可能会允许进行财产保全。

3、违约责任的承担

如果一方违反约定进行财产保全,另一方可以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可以根据合同约定,如支付违约金、赔偿损失等。

三、如何认定约定不能财产保全的有效性

认定约定不能财产保全的有效性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量。

1、意思表示的真实性

要确定双方达成约定时是否是真实的意思表示。如果存在欺诈、胁迫、重大误解等情形,该约定可能会被撤销。例如一方以虚假的事实欺骗另一方签订不能财产保全的约定,受欺骗方可以在法定期间内请求法院撤销该约定。

2、合法性审查

审查约定是否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如果约定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如违反了民事诉讼法中关于财产保全的基本制度,那么该约定无效。

3、利益平衡考量

法院会综合考虑双方的利益以及公共利益、第三人利益。如果约定损害了公共利益或者第三人的合法权益,法院通常会认定约定无效。例如在破产程序中,债务人与个别债权人约定不能财产保全,这可能会损害其他债权人的公平受偿权,法院会否定该约定的效力。

综上所述,约定不能财产保全的效力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在不同的法律场景中,其效力有着不同的表现。那么在约定不能财产保全的情况下,如何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当约定被认定无效后,后续的法律程序该如何进行?如果你在这方面有法律疑问,欢迎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法临的专业律师会为你解答法律问题。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复杂性,细节可能影响结果。建议及时,获取专业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