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约定并非必须公证。财产约定只要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内容合法且不损害他人利益,不公证也具法律效力。公证可增强其证明力和公信力,但不是生效的必要条件。当事人可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是否公证。
一、财产约定必须公证吗
财产约定不是必须要公证的。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只要财产约定是双方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内容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那么即使没有经过公证,该约定也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1、法律效力依据
《民法典》等相关法律明确了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财产约定作为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只要符合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等条件,就自成立时生效。例如夫妻双方签订的婚内财产约定协议,对双方就具有法律约束力。
2、公证的作用
公证是公证机构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公证后的财产约定在证明力上更强,在发生纠纷时,经过公证的文书法院可以直接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除非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该项公证。
二、不公证的财产约定有效吗
不公证的财产约定是有效的。只要该约定满足法律规定的生效要件,就会受到法律的保护。
1、真实意思表示
双方当事人在签订财产约定时,必须是基于自己的真实意愿,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比如甲和乙签订财产分配协议,是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协商并达成一致的结果,那么该协议的意思表示就是真实的。
2、内容合法
约定的内容不能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例如不能约定将违法所得的财产进行分配,或者约定限制他人人身权利的财产条款等,这些约定都是无效的。只要内容合法,即使不公证也不影响其效力。
3、主体合格
签订财产约定的当事人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如果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财产约定,那么该约定是无效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不相适应的财产约定,也需要经过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或者追认才有效。
三、公证后的财产约定有什么优势
公证后的财产约定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1、证明力更强
在司法实践中,经过公证的财产约定,其证明力要高于其他一般的书证。法院在审理涉及财产约定的纠纷案件时,通常会优先采信经过公证的协议。例如在继承纠纷中,经过公证的遗嘱继承协议相较于未公证的遗嘱在证明财产分配意愿上更具优势。
2、公信力更高
公证是由专业的公证机构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其过程具有严格的规范性和权威性。这使得公证后的财产约定在社会上具有更高的公信力,更容易被第三方所认可。比如在涉及财产交易时,交易相对方更愿意接受经过公证的财产约定,以保障交易的安全性。
3、预防纠纷
公证机构在办理公证过程中,会对财产约定的内容进行严格审查,确保约定的合法性和完整性。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约定不明确或者存在漏洞而引发的纠纷。例如在夫妻财产约定公证中,公证员会对夫妻双方的财产范围、分配方式等进行详细的询问和记录,使约定更加清晰明确。
综上所述,财产约定不一定要公证,但公证有其独特的优势。大家在处理财产约定相关问题时,可能还会遇到财产约定的变更、撤销等问题。如果您在财产约定方面还有其他法律疑问,欢迎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法临将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