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碰到职业打假人时,可参考以下处理方式:
保持冷静,收集证据
切勿立即妥协赔偿,避免成为被反复敲诈的目标。
核实投诉内容,整理自身相关凭证(如进货记录、检测报告、标签备案材料等),同时保留对方提供的照片、视频、购买记录等材料。
店内安装高清监控,防止对方“调包”或“栽赃”。
判断投诉性质
若对方存在威胁、引诱私下转账和解等异常行为,或疑似职业打假人(如一年投诉超过两次、以牟利为目的等),需谨慎应对。
区分“投诉”与“举报”:投诉是民事纠纷调解,举报是涉嫌违法行为的检举,两者处理方式不同。
针对性应对策略
若自身存在轻微违规:
立即整改,消除违法状态。
配合市场监管部门调查,争取从轻、减轻或不予处罚。
若对方属于无理取闹或“微瑕疵”:
向市场监管部门说明情况,指出对方行为符合“非生活消费需要”特征,请求不予受理或终止调解。
提交相关证据(如格式化投诉模板、威胁性语言等),证明对方行为异常。
与市场监管部门沟通
积极配合调查,主动说明对方可能是职业索赔人,并提交收集的证据。
询问监管部门该投诉人是否已被列入“投诉举报异常名录”,对于名录内人员的投诉,可依法不予受理或终止调解。
了解当地“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政策,争取减轻处罚。
坚决抵制违法犯罪行为
若对方存在“调包”“伪造证据”“威胁曝光索要高额钱财”等敲诈勒索行为,保留证据(如录音、聊天记录)并及时报警。
若对方多次上门骚扰、威胁,可向公安机关报案,要求其停止违法行为。
长期防御措施
强化进货查验制度,保留供应商资质、产品合格证明等材料。
重视标签、广告合规,定期学习最新法规标准。
规范销售流程,避免夸大宣传,保留完整票据和销售记录。
主动学习市场监管政策,关注官方动态,必要时咨询专业律师。
核心原则:保持冷静,依法维权,不轻易妥协。通过合法手段应对,既能维护自身权益,也能减少被职业打假人盯上的概率。
引用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