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十年房争磨淡手足情 法院调解把兄妹拉回 “一家人”

#婚姻家事

933浏览

2025-07-04 09:34:58

李少东

李少东 律师

河北冀港律师事务所

  “这事儿,我实在不想再折腾了,可又没办法。”妹妹王某(化名)坐在法庭里,眼神里满是无奈和疲惫,十年的争执,让她早已心力交瘁。“我也不想这样,可房子的事儿,总得有个说法。”哥哥张某(化名)站在一旁,语气里也带着几分无奈,十年的官司,让原本亲密的兄妹变得陌生又疏离。

  这是一起持续了近十年的涉征迁房屋继承纠纷案件。好在,承办法官的倾力调解,让这场漫长的纠纷终于迎来了转机。

  2013年,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旧城改造项目,张某与王某兄妹二人继承的父母遗留自建房屋被列入征迁范围,房屋面积达1400余平方米,房屋征迁款近千万。然而,关于房屋产权归属及征迁补偿分配问题双方各执一词,矛盾逐渐激化。十年间,案件历经多次诉讼,亲情在反复争执中几近破裂。本应拆迁的房屋,也因纠纷搁置,一晃就是近十年。

  现妹妹王某作为原告再次向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人民法院提起继承纠纷之诉,要求二人按份共有涉案房屋,每人享有50%的份额。但哥哥张某认为,案涉房屋的建设结构是四合院模式,各个房屋之间连接在一起,根本无法独立分割,如以份额处理涉案房屋会引发后续使用房屋的矛盾,不利于化解纠纷,故坚决不同意以确定份额的方式来处理涉案房屋。

  沙依巴克区人民法院少年家事审判庭法官李丹深入梳理案情后发现,争议焦点不仅在于法律层面的产权归属,更涉及家庭成员的情感纠葛与征迁补偿的长远分配问题。为此,法官决定采取“背对背调解+联动调解”模式。

  首先,李丹带领书记员实地走访探查症结,多次前往征迁办、社区及争议房屋所在地,核实历史档案、征迁政策及家庭居住情况。其次,情理交融促沟通,从民法典继承编相关规定出发,结合传统家庭伦理,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最后,提出多元方案解决难题,经过10余次调解谈话,兄妹二人最终达成协议:将案涉房产中独立开来的部分房屋由妹妹继承(约35%份额),其余房屋由哥哥继承,今后如面临拆迁,各自继承房屋的拆迁权益由各自享有,另对于妹妹应继承房屋面积的差额即15%的份额,由哥哥按照拆迁补偿的标准支付给妹妹分割款。多年积怨在法官见证下冰释。

  “感谢法官不是一纸判决就了事,而是用心帮我们解开多年的心结,找回了亲情!”签署协议时,当事人感慨道。本案中,法院秉持着“调解优先”的理念,跳出“就案办案”的思维,既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修复了因纠纷而濒临破碎的家庭关系,避免了“一代官司三代仇”的恶性循环。

  以此案为契机,沙依巴克区人民法院联合辖区街道推出“继承纠纷溯源治理”专项行动——开设“家事法律讲堂”,针对征迁地区家庭开展继承法普法宣传。建立“社区法官驿站”,提前介入家庭财产纠纷,引导非诉化解。

  “家事案件无小案,司法为民重在‘暖心’与‘治本’。”少年家事审判庭副庭长张洁表示,今后将持续深化“调解优先、诉讼断后、典型宣传”的纠纷解决机制,让司法裁判既彰显公平正义,更传递人文关怀。

  十年纠纷,一朝化解。沙依巴克区人民法院以“如我在诉”的司法情怀,将矛盾纠纷化解于庭前,让破碎亲情弥合于法内,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深刻内涵,为构建和谐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法治样本。

引用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复杂性,细节可能影响结果。建议及时,获取专业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