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民事欺诈和刑事诈骗的区别

#刑事案件

939浏览

2025-05-22 10:21:15

郭凯文

郭凯文 律师

山东泰泉律师事务所

  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的核心区别在于主观目的、行为性质、法律后果和立案标准。以下是两者的具体对比:

  ​一、核心区别​

  ​对比维度​​民事欺诈​​刑事诈骗(诈骗罪)​​

  ​主观目的​通过欺骗手段促成交易或获取利益,但未必以“非法占有”为最终目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意图永久剥夺他人财物。

  ​行为性质​属于民事违法行为(如合同欺诈),侵害的是私权。属于刑事犯罪,侵害的是社会公共秩序和他人财产权。

  ​法律后果​承担民事责任(如赔偿、撤销合同等)。承担刑事责任(如有期徒刑、罚金等)。

  ​立案标准​无金额限制,受害者可直接向法院起诉。需达到法定金额(如中国一般个人诈骗≥3000元)。

  ​二、关键区分点​

  1.​主观目的: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民事欺诈​:

  行为人可能有履行合同或部分履行的意图,但通过夸大、隐瞒部分事实促成交易。例如:二手车卖家隐瞒车辆的小事故,但实际交付了车辆。

  ​刑事诈骗​:

  行为人从一开始就无履行意愿,目的是直接骗取财物。例如:谎称有紧俏商品,收取货款后消失,或伪造证件骗取他人钱财。

  2.​行为手段:欺骗的严重性​

  ​民事欺诈​:

  手段相对轻微,可能仅对合同部分条款进行虚假陈述,但整体交易仍存在真实内容。例如:夸大商品功效,但商品本身仍能使用。

  ​刑事诈骗​:

  虚构根本不存在的事实或完全无履约能力,欺骗手段彻底且无实际履约可能。例如:伪造房产证出售他人房屋。

  3.​法律后果​

  ​民事欺诈​:合同可被撤销,需返还财产、赔偿损失;

  不涉及刑罚,仅通过民事诉讼解决。

  ​刑事诈骗​:构成《刑法》第266条诈骗罪,可处有期徒刑、拘役、罚金;

  需通过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检察院提起公诉。

  4.​举证责任与程序​

  ​民事欺诈​:

  受害者需自行向法院起诉,并提供证据证明欺诈行为(如虚假宣传记录、合同文本等)。

  证明标准为“高度盖然性”(大概率存在欺诈)。

  ​刑事诈骗​:

  由公安机关侦查,检察院举证,需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

  需证明行为人主观上有非法占有目的(如挥霍财产、逃匿等)。

  ​三、典型案例对比​

  ​案例1:民事欺诈​

  ​场景​:A公司销售保健品时宣称“治愈率99%”,实际仅有保健功能。

  ​定性​:属于虚假宣传,买方可通过民事诉讼要求退款或赔偿,但不构成刑事犯罪。

  ​案例2:刑事诈骗​

  ​场景​:B伪造房产证,将他人房屋出售给C,收款后潜逃。

  ​定性​:B无真实房屋所有权,也无履约意愿,构成诈骗罪。

  ​四、实务中的难点​

  ​​“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需结合行为人事后表现(如是否转移财产、逃匿)和履约能力综合判断。

  ​刑民交叉问题​:

  例如:民间借贷中,借款人夸大还款能力后无力偿还,可能被认定为民事纠纷;但若借款人伪造抵押物骗贷,则可能构成诈骗罪。

  ​五、总结建议​

  ​民事欺诈​:可通过协商、仲裁或民事诉讼解决,核心是挽回经济损失。

  ​刑事诈骗​:应立即报警,通过刑事追责追缴赃款,同时可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关键证据​:民事欺诈:合同、聊天记录、交易凭证等。

  刑事诈骗:资金流向、虚假证明材料、行为人逃匿证据等。

  ​提示​:实践中两者可能存在交叉,若金额较大或情节复杂,建议咨询专业律师或报警处理。

引用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复杂性,细节可能影响结果。建议及时,获取专业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