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虚假宣传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综合咨询

886浏览

2025-05-12 10:50:49

王启云

王启云 律师

山东勤力律师事务所

  虚假宣传是指商家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误导消费者或公众,以达到不正当竞争或牟利目的的行为。在中国,虚假宣传涉及多个法律领域,其法律后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事责任

  1.赔偿消费者损失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若商家存在欺诈行为,消费者可要求“退一赔三”(退货款+三倍赔偿),赔偿金额不足500元的按500元计算。

  -若因虚假宣传导致人身或财产损害(如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消费者还可主张医疗费、误工费等实际损失赔偿。

  2.对其他经营者的侵权责任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7条,因虚假宣传被侵权的其他经营者可要求赔偿实际损失及合理维权费用(如调查费、律师费等)。

  二、行政处罚

  1.罚款

  -广告法:根据《广告法》第55条,市场监管部门可对虚假广告主处广告费用3-5倍罚款,广告费用无法计算或明显偏低的,处20万-100万元罚款;两年内三次以上违法的,最高可罚200万元,并可吊销营业执照。

  -反不正当竞争法:根据第20条,虚假宣传行为可处20万-100万元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0万-200万元罚款,并可吊销营业执照。

  2.责令改正与公开更正

  -监管部门可要求停止发布虚假广告、消除影响,并在相应范围内公开更正(如媒体、官网发布声明)。

  3.吊销证照

  -情节严重(如多次违法、造成重大社会危害)的,可能被吊销营业执照或相关经营许可证。

  三、刑事责任

  1.虚假广告罪

  -根据《刑法》第222条,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发布者利用广告虚假宣传,情节严重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2.诈骗罪

  -若虚假宣传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骗取财物(如虚假投资、集资诈骗),可能构成《刑法》第266条的诈骗罪,最高可判无期徒刑。

  3.其他关联罪名

  -若涉及食品药品安全、医疗健康等领域虚假宣传并造成严重后果(如致人伤亡),可能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非法经营罪等,刑罚更重。

  四、社会影响与信用惩戒

  1.列入失信名单

  -企业因虚假宣传被处罚后,相关信息将被公示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影响融资、招投标等商业活动。

  2.品牌声誉损失

  -虚假宣传曝光后,可能导致消费者信任崩塌、市场份额下降,甚至引发群体性维权事件,长期损害企业生存能力。

  五、连带责任

  根据《广告法》第56条,广告经营者、发布者明知或应知广告虚假仍设计、制作、发布的,需与广告主承担连带责任。代言人若明知虚假仍推荐(如食品、药品领域),也可能承担连带责任。

  (注:具体法律适用需结合个案事实,建议咨询专业法律人士。)

引用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复杂性,细节可能影响结果。建议及时,获取专业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