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经济补偿金、代通知金的7个计算公式+4个误区+4个套路

#劳资纠纷

909浏览

2025-03-04 15:11:01

郭凯文

郭凯文 律师

山东泰泉律师事务所

  01

  7个常用离职补偿金计算公式

  公式1:经济补偿金(N)=工作年限×月平均工资

  年限计算:满6个月按1年算,不足6个月按0.5年算(例:3年7个月=4年);

  工资基数:离职前12个月应发工资平均值(可以理解为扣五险和个税前的应发工资)。

  公式2:赔偿金(2N)=经济补偿金×2

  适用情形:只要不具备劳动合同法规定的解除情形,都属于违法辞退情形,需要支付2倍经济补偿金。

  公式3:代通知金(+1)=上个月应发工资

  触发条件:企业依据《劳动合同法》第40条解除劳动关系,却未提前30日通知。

  公式4:协商解除补偿金=双方约定金额(可高于N)

  风险提示:协议中“双方无争议”条款可能阻断后续维权,需附加兜底条款(例:“本协议不影响劳动者主张其他法定权利”)。

  公式5:违法约定试用期赔偿金=已履行期间×转正工资

  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83条(这个试用期的赔偿金属于一个冷门知识点了,很多人都没听过,但其实很简单)。

  公式6:未休年假折算金=未休天数×日工资×200%(因为有1倍工资已经正常发放了,所以是200%,不是300%)

  计算要点:可追溯2年,日工资=月工资÷21.75。

  公式7:加班费工资=延时加班×150%+休息日加班×200%+法定节假日×300%

  举证关键:主张加班工资,一定得有证据证明加班事实才行。

  02

  经济补偿金、代通知金、赔偿金的适用情形?

  经济补偿金:合法解除时“工作年限兑换”(《劳动合同法》第46、47条);

  赔偿金:违法解除时“双倍惩罚”(《劳动合同法》第87条);

  代通知金:未提前30天通知时“+1补偿”(《劳动合同法》第40条)。

  03

  普通民众的4个高频误区

  ×【误区】以为被辞退都能拿2N

  √【正解】只有违法解除才适用2N

  ×【误区】以为可以同时主张2N+1

  √【正解】代通知金只可与经济补偿金叠加主张,不适用于违法解除情形。因此

  只有N+1,并不存在2N+1这么一说。

  ×【误区】代通知金在什么情况下都能适用

  √【正解】代通知金只能《劳动合同法》规定的3种情形下适用(医疗期满解除、劳动者被证明不能胜任工作、劳动合同订立时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不能超过这个范围增加代通知金的适用范围。

  ×【误区】代通知金也按照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标准进行计算

  √【正解】代通知金按照劳动者上一个月的工资标准确定。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20条规定:代通知金按照劳动者上一个月的工资标准确定。

  04

  企业惯用的4大套路及应对策略

  套路1:伪装成“经济性裁员”

  企业话术:“公司经营困难,你主动辞职吧,还能拿补偿金。”

  应对策略:要求企业出具加盖公章的《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对照《劳动合同法》第41条,核实是否满足裁员20人以上或10%员工的程序要求。

  套路2:按“基本工资”计算补偿基数

  隐蔽操作:将月工资拆分为“基本工资+绩效+补贴”,仅按基本工资计算。

  应对策略:提供银行流水、个税记录,主张按应发工资总额计算。

  套路3:用“严重违纪”掩盖违法解除

  常见陷阱:考勤迟到3次算“严重违反规章制度”。

  应对策略:要求企业出示经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在司法实践中,考勤迟到3次算“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规定,很可能得不到法院的支持。

  套路4:拖延支付补偿金消耗劳动者耐心

  应对策略:依据《劳动合同法》第85条,主张50%-100%加付赔偿金;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05

  3条离职建议

  (1)签署离职文件应遵循“三不原则”:

  不签空白协议;

  不写“个人原因离职”;

  不承诺“放弃一切权利”。

  (2)定期证据保存“本地+云端”双备份、双保险。

  (3)重要谈话全程录音(告知对方不违法)。

  此外还要留意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时效:除了工资追索时效是3年外,一般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时效是离职后1年内,千万不要超期了。

引用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复杂性,细节可能影响结果。建议及时,获取专业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