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浅析抽逃注册资金罪

#企业法务

883浏览

2025-02-12 10:03:30

李泳

李泳 律师

上海沪宣律师事务所

  抽逃注册资金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规定的一项经济犯罪,主要针对公司股东或发起人在公司设立或增资过程中,虚假出资后又抽逃资金的行为。以下从法律依据、构成要件、法律责任及司法实践等方面进行浅析:

  ---

  ###**一、法律依据**

  《刑法》第159条规定了**“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

  >**公司发起人、股东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者未转移财产权,虚假出资,或者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其出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此外,《公司法》(2018年修正)第35条、第200条也明确规定,股东不得抽逃出资,否则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

  ###**二、构成要件**

  1.**主体要件**

  犯罪主体是**公司发起人、股东**(自然人或单位)。实践中,实际控制人、协助抽逃资金的其他责任人员也可能被追责。

  2.**主观要件**

  行为人必须具有**故意**,即明知抽逃资金行为违法且可能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仍实施该行为。过失不构成本罪。

  3.**客体要件**

  侵犯的客体是**公司资本制度**和**其他股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抽逃资金导致公司资本不实,损害交易安全。

  4.**客观要件**

  -**行为方式**:在公司成立后,以隐蔽手段将已投入的出资非法转移(如虚构交易、虚假还款、关联交易转移资金等)。

  -**结果要求**:需达到“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有其他严重情节”。根据司法解释,抽逃出资数额达注册资本的10%以上且超过100万元,或造成公司无法经营、破产等严重后果,可能构成本罪。

  ---

  ###**三、法律责任**

  1.**刑事责任**

  -自然人犯罪: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单位犯罪: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

  2.**民事责任**

  -抽逃出资的股东需向公司返还资金及利息,并对公司债务在抽逃范围内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其他股东、债权人可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

  ---

  ###**四、司法实践要点**

  1.**与“虚报注册资本罪”的区别**

  -**虚报注册资本罪**:发生在公司**设立登记阶段**,通过虚假材料骗取注册登记。

  -**抽逃出资罪**:发生在公司**成立后**,资金已实际到位但被非法抽回。

  2.**认缴制下的适用问题**

  2014年《公司法》修改后,普通公司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但**法律仍禁止抽逃出资**。对于需实缴的行业(如金融、保险等),抽逃资金行为更易构成本罪。

  3.**常见抽逃手段**

  -虚构债权债务关系转出资金;

  -制作虚假财务报表虚增成本;

  -通过关联交易转移资金;

  -以借款名义长期占用公司资金。

  ---

  ###**五、典型案例**

  -**某科技公司股东抽逃出资案**:股东A在公司成立后将500万元注册资本转入个人账户,用于偿还个人债务,导致公司无法正常经营。法院以抽逃出资罪判处A有期徒刑2年,并处罚金20万元。

  -**某房地产公司关联交易抽逃案**:股东B通过虚构工程合同将公司资金转移至关联公司,被认定为抽逃出资,需承担刑事责任并赔偿公司损失。

  ---

  ###**六、风险防范建议**

  1.股东应严格遵守《公司法》,确保出资真实、足额到位;

  2.避免通过隐蔽手段转移公司资产,资金往来需有合法依据;

  3.完善公司财务制度,确保资金用途透明;

  4.涉及减资、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应依法履行程序。

  ---

  ###**总结**

  抽逃注册资金罪的核心在于维护公司资本的真实性和市场交易安全。随着企业合规要求的提高,股东需强化法律意识,避免因短期利益触犯刑法,同时债权人可通过法律手段追究抽逃资金者的责任。司法实践中,需结合具体行为、金额及后果综合判断是否构成本罪。

引用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复杂性,细节可能影响结果。建议及时,获取专业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