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只要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就可以办理取保候审。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2022年9月“两高两部”修订的《关于取保候审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四条明确,对未成年人取保候审的,应当优先适用保证人保证。该规定第五条指出,采取保证金形式取保候审的,保证金的起点数额为人民币一千元;被取保候审人为未成年人的,保证金的起点数额为人民币五百元。
在司法实践中,判断未成年人是否可以取保候审,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如犯罪的性质、情节、可能判处的刑罚、未成年人的个人情况(包括年龄、身心状况、一贯表现等)以及社会危险性等。
需要注意的是,取保候审只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并不意味着案件的终结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需承担法律责任。在取保候审期间,被取保候审人仍需遵守相关规定,如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等。案件将继续进行侦查、起诉和审判等法律程序,最终的处理结果将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法律规定来确定。
如果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取保候审问题,建议及时咨询专业的法律人士或相关司法机关,以获取更准确和详细的法律建议。同时,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我国法律也强调教育、感化和挽救的方针,旨在帮助未成年人认识错误、改过自新,重新回归社会。
引用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