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发布不实信息可能面临多种处罚,具体取决于不实信息的性质、传播范围、造成的影响等因素。
如果情节较轻,可能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包括罚款、拘留等。
若情节严重,可能构成犯罪。比如,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可能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将被判处相应的刑罚。
此外,还可能需要承担民事责任,比如对被侵权人进行赔偿、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
总之,在网络上发布信息应当遵循真实、合法的原则,以免给自己带来法律风险。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的“造成严重后果”,可进行立案:
(一)造成3人以上轻伤或者1人以上重伤的;
(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上的;
(三)造成县级以上区域范围居民生活秩序严重混乱的;
(四)妨碍国家重大活动进行的;
(五)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是指故意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在司法实践中,认定“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应当结合行为对正常的工作、生产、生活、经营、教学、科研、医疗等公共秩序的影响程度、对公众造成的恐慌程度以及处置情况等因素综合分析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无法辨别信息真伪,误认为是真实的信息而传播的过失不构成本罪。另外,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网络包括以计算机、电视机、固定电话机、移动电话机
引用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