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传河北邯郸一名中学生被3名同学杀害并掩埋,校园霸凌一时间登上热搜,引起热议。该3名同学作案手段的残忍,对生命的漠视,与年龄不相称的淡定心理,犯罪后毫无羞愧的态度,与该起犯罪有关的情节,引发人们的愤怒。3名犯罪嫌疑人能否被追究刑事责任,能否被判处死刑,3名嫌疑人的家长是否应承担法律责任,学校在本案中是否应承担责任,未成年犯罪的责任年龄是否应当下调,成为大家讨论关注的焦点。
未成年犯罪关系亿万家庭的幸福生活,孩子的校园安全问题牵动所有家长的神经。最高人民检察院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全国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32.7万人,年均上升7.7%,其中,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年均上升16.7%。①2024年3月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度起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6.7万人,同比上升14.9%。②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度,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审结4.1万件6.1万人,同比增长28.5%。③保护未成年人安全,打击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刻不容缓。
年满12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是否追究刑事责任,自2021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规定:“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防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如果邯郸中学生致人死亡案件中,3名犯罪嫌疑人年龄已满十二周岁未满十四周岁,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如果3名犯罪嫌疑人年龄超过14周岁,就不需要报最高检核准,可以直接追究刑事责任。
对3名犯罪嫌疑人能否判处死刑,根据《刑法》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不适用死刑,也就是说,3名犯罪嫌疑人最终可能判决的最高刑期只能是无期徒刑。
对教育管理、监护不到位,导致未成年子女犯罪的犯罪嫌疑人的家长,应否承担刑事责任的问题。罪责自负是刑法的基本原则,因犯罪行为而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只能追究行为人本人的责任,即便是父母等监护人,也不能因子女犯罪而由其本人承担刑事责任。虽然父母不承担刑事责任,但法律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教育义务,未成年子女造成他人损害的,父母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对学校是否承担民事责任问题。我国《民法典》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界定学校是否应该承担民事责任的关键在于学校是否尽到教育、管理的职责,本案犯罪行为发生在校园外,如果并非正常应该在校时间,如果不存在学校疏于管理而导致学生私自外出导致犯罪结果发生,如果不能界定受害人死亡结果与学校教育、管理不到位有有因果关系,学校不一定承担民事责任,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认定。
未成年不是犯罪免责的护身符。校园霸凌行为不仅违反了法律法规,更是违背了社会公德和人类道德,我们应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霸凌行为,加强对校园霸凌行为的打击和防范。家庭、学校、司法、社会的相关单位都应该行动起来,防微杜渐,向校园霸凌说不,让霸凌行为人人喊打,法律更应该硬起来,让霸凌分子心生敬畏,让所有的青少年在阳光下茁壮生长。
引用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