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工伤后企业威胁你?律师教你反制话术

#劳资纠纷

999浏览

2025-11-27 14:38:35

张彩

张彩 律师

重庆泽恺律师事务所

  一、工伤威胁的“暗黑套路”:企业的3种施压手段

  “不签自愿离职协议,就把你开除,让你一分钱拿不到!”“你敢去仲裁,我就让你在行业内混不下去!”这是工伤职工小李接到的威胁电话。在工伤维权中,企业为逃避赔偿,常以解雇、名誉诋毁、经济施压等手段恐吓劳动者,据统计,约50%的工伤职工在维权过程中遭遇过企业威胁,其中30%因害怕而放弃或降低了索赔要求。

  但法律为劳动者筑起了“防护盾”——企业的威胁行为可能涉嫌违法,劳动者可通过录音固定证据、向劳动监察投诉、追究其法律责任等方式反制。本文将拆解企业威胁的3类典型场景,提供针对性的反制话术和法律武器,教你从“被威胁者”变身“维权猎手”,让企业为威胁行为付出“破产式”代价。

  二、场景1:企业威胁“开除你,让你失业”

  (一)企业的“威胁话术”与法律漏洞

  -常见话术:“你不放弃工伤索赔,明天就不用来上班了!”“我们有权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

  -法律漏洞:企业以工伤维权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属于违法解除,需支付赔偿金(2倍经济补偿),且工伤职工有权主张恢复劳动关系。

  (二)反制话术与操作步骤

  -话术示例: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你若强行开除我,我不仅会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恢复劳动关系,还会主张违法解除赔偿金(按工龄×2个月工资计算),同时继续追讨工伤赔偿。”

  -操作步骤:

  1.录音固定证据:将企业威胁解雇的通话、聊天记录录音(明确对方身份、威胁内容);

  2.向劳动监察投诉:提交《投诉书》及录音证据,要求监察部门责令企业改正,企业可能面临罚款;

  3.申请仲裁:若企业实施解雇,立即申请仲裁,主张“违法解除赔偿金+工伤赔偿”。

  (三)案例:威胁解雇反赔20万

  某工厂职工张某因工受伤后,企业威胁“不私了就开除”,张某录音后申请仲裁。仲裁委认定企业违法解除,裁决支付赔偿金5万元,同时支持工伤赔偿15万元,企业总计赔付20万元。

  三、场景2:企业威胁“让你在行业内名声扫地”

  (一)企业的“威胁话术”与法律定性

  -常见话术:“你要是敢告我们,就把你‘闹事’的事告诉所有同行!”“我们会让你找不到工作!”

  -法律定性:企业散布不实信息诋毁劳动者名誉,涉嫌名誉侵权,需承担赔礼道歉、精神损害赔偿等责任。

  (二)反制话术与操作步骤

  -话术示例:

  “你若散布关于我的不实言论,我会收集证据(如聊天记录、证人证言),向法院起诉你侵犯名誉权,要求你公开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失,同时向你的客户、合作伙伴披露你威胁维权者的行为,让大家看清你的企业信誉。”

  -操作步骤:

  1.提前预警:书面告知企业“若实施名誉诋毁,将追究其侵权责任”;

  2.固定证据:若企业实施诋毁,保存聊天记录、截图、证人证言;

  3.起诉维权:向法院提起名誉权侵权诉讼,同步向企业的商业合作方发送《律师函》,说明真相。

  (三)案例:名誉威胁反被索赔5万

  某设计公司职工王某因工伤维权,企业在行业群中散布“王某恶意索赔、职业道德差”的谣言。王某起诉后,法院认定企业名誉侵权,判决其公开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5万元。

  四、场景3:企业威胁“拖垮你,让你耗不起”

  (一)企业的“拖延战术”与法律破解

  -常见手段:对工伤认定、伤残鉴定申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对仲裁裁决起诉,故意拖延执行;

  -法律破解:法律对工伤程序的时限有明确规定,企业恶意拖延需承担不利后果。

  (二)反制话术与操作步骤

  -话术示例:

  “你若恶意拖延工伤程序,我会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你‘拒不支付工伤待遇’,向法院申请对你的财产进行保全,同时向媒体披露你拖延赔偿的行为,让你的商业形象受损。根据《民事诉讼法》,你若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可能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面临刑事处罚。”

  -操作步骤:

  1.加速程序:在工伤认定、鉴定、仲裁阶段,及时提交证据,配合程序推进;

  2.申请保全: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冻结企业银行账户、查封财产;

  3.追究刑责:若企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其刑事责任。

  (三)案例:拖延赔偿反被判刑

  某建筑公司拖欠工伤职工李某赔偿款80万元,法院判决后仍拒不执行,李某报案后,公司法定代表人因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企业最终全额支付赔偿。

  五、反制企业威胁的“组合拳”:3大武器+1个策略

  (一)武器1:劳动监察投诉——行政施压

  -适用场景:企业威胁解雇、停发工资、拒不配合工伤程序;

  -操作: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提交《投诉书》及证据(录音、聊天记录),监察部门将责令企业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5000-20000元罚款。

  (二)武器2:劳动仲裁/诉讼——法律裁决

  -适用场景:企业实施违法解除、拖欠工资、拒不支付工伤赔偿;

  -操作:申请仲裁/诉讼,主张违法解除赔偿金、工伤赔偿、拖延赔偿的利息等,裁决生效后申请强制执行。

  (三)武器3:媒体曝光——舆论施压

  -适用场景:企业恶意威胁、拖延,社会影响恶劣;

  -操作:向本地媒体、行业媒体提供证据(企业威胁录音、拖延记录),撰写维权文章,通过舆论压力迫使企业妥协。

  (四)策略:联合维权——集体施压

  -适用场景:同一企业多名职工遭遇工伤或权益侵害;

  -操作:组织受侵害职工联合维权,共同提交投诉、仲裁申请,形成集体影响力,增加企业违法成本。

  六、风险防范:维权前的“3个准备”

  1.证据先行:从工伤发生时起,就开始收集证据(如事故现场照片、医疗记录、企业沟通记录),避免“口说无凭”;

  2.法律咨询:维权前咨询专业工伤律师,评估企业威胁的法律性质和反制策略,避免盲目行动;

  3.心理建设:明确工伤赔偿是法定权益,企业威胁是违法手段,坚定维权决心,不被恐吓左右。

  七、典型案例:从“被威胁解雇”到“企业赔偿25万+公开道歉”

  案情:2024年,某互联网公司职工赵某因工致九级伤残,企业威胁“不签低额私了协议就开除”,赵某录音后采取以下行动:

  1.向劳动监察投诉企业威胁行为,监察部门责令企业改正;

  2.申请劳动仲裁,主张违法解除赔偿金(5万元)及工伤赔偿(20万元);

  3.向媒体披露企业威胁维权者的行为,引发舆论关注。

  结果:企业迫于压力,在仲裁阶段与赵某和解,支付赔偿25万元并公开道歉。

  结语:工伤维权,别怕威胁,用法律让企业“破产式”赔偿

  企业的威胁看似凶猛,实则是“纸老虎”——法律赋予劳动者的维权工具足以让其付出沉重代价。从劳动监察的行政处罚,到仲裁诉讼的民事赔偿,再到拒不执行的刑事责任,每一种反制手段都精准打击企业的“软肋”。

  记住,你的工伤赔偿是法定权益,企业的威胁是违法行为。当你用录音、聊天记录等证据固定其威胁行为,用劳动监察、仲裁诉讼等程序主张权益时,企业的威胁只会加速其“破产式”赔偿的进程。维权路上,别怕威胁,因为法律是你最硬的“后台”。

引用法条

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财产损失的,按照被侵权人因此受到的损失或者侵权人因此获得的利益赔偿;被侵权人因此受到的损失以及侵权人因此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被侵权人和侵权人就赔偿数额协商不一致,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赔偿数额。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复杂性,细节可能影响结果。建议及时,获取专业解答。
Group 1321316468@2x.png
问题没解决?试试极速问律师吧
平台口碑律师,为您提供1对1专业解答
联系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