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诉立案成功后,通常需要经历以下流程:
- 缴纳诉讼费
- 法院会通过短信或书面通知要求原告在7日内缴纳诉讼费。缴费方式可通过银行APP、线下银行或法院指定渠道完成,缴费后保留缴费凭证。
- 等待开庭通知
- 法院分配承办法官后,会通过电话、短信或邮寄方式送达开庭传票,明确开庭时间、地点和承办法官信息。原告需按时参加庭审,如有特殊情况需提前联系法官说明。
- 庭前准备
- 整理证据:确保证据原件及复印件齐全,制作证据目录,明确证据的关联性和证明目的。
- 了解对方答辩:法院会将被告的答辩状副本送达原告,原告需针对性准备辩论意见。
- 申请相关程序:如需申请财产保全、鉴定、调取证据等,应在规定期限内向法院提交申请。
- 开庭审理
- 法庭调查:双方当事人陈述案件事实,出示证据并进行质证。
- 法庭辩论:围绕争议焦点展开辩论,阐述法律依据和观点。
- 最后陈述:双方总结陈述,表达诉求和意见。
- 判决或调解
- 当庭宣判或定期宣判:简易程序案件一般在立案后3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案件在6个月内审结(特殊情况可延长)。
- 调解结案:若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法院会制作调解书;部分案件(如离婚、收养等)可直接记入笔录,无需制作调解书。
- 执行阶段
- 若对方未在判决书规定的期限内履行义务,原告可在判决生效后2年内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执行过程中,法院可采取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措施。
注意事项:
- 保持电话畅通,及时关注法院通知。
- 若对判决不服,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
- 调解或判决后,诉讼费一般由败诉方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