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法治框架下的医患共治:医疗纠纷的预防与多元化解路径

#医疗纠纷

885浏览

2025-10-05 10:11:43

李玉红

李玉红 律师

北京市京师(沈阳)律师事务所

  医疗纠纷因涉及生命健康权与医疗服务秩序的双重关切,始终是社会治理的重点议题。从诊疗规范的前端防控到纠纷解决的后端保障,我国已构建起以《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为核心、《民法典》为支撑的法治体系,通过"预防为先、多元化解、依法裁判"的全链条治理,平衡医患双方权益,守护医疗安全底线。

  一、纠纷之源:诊疗规范缺失与权利认知偏差

  医疗纠纷的产生往往源于诊疗环节的疏漏与医患沟通的梗阻,其核心症结集中在三个维度:

  诊疗行为不规范是首要风险点。部分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未严格遵守诊疗规范,如手术前未充分履行告知义务、未按规定填写保管病历、对高风险诊疗活动缺乏应急预案等,均可能引发争议。广东省某医院麻醉术后患者因喉罩移位导致脑死亡的案例中,医方在喉罩固定、复苏室监测等环节的疏忽,直接构成了诊疗过错,凸显了规范执行的重要性。

  病历管理瑕疵成为纠纷导火索。病历作为医疗行为的法定记录,是认定责任的关键证据。实践中,病历篡改、隐匿、补记不及时等问题时有发生,而患者依法享有查阅、复制全部病历资料的权利,一旦医方无法提供完整合规的病历,极易陷入举证被动。

  医患认知差异加剧矛盾升级。患者对医疗风险的认知不足,常将医学局限性导致的不良后果归咎于医疗过错;而部分医疗机构沟通机制不健全,对患者的疑问未能及时回应,进一步激化了信任危机。这种信息不对称与认知偏差,往往使小分歧演变为大纠纷。

  二、核心规则:责任认定与举证分配的法律逻辑

  医疗纠纷的处理本质是法律规则的适用过程,其核心在于医疗损害责任的精准认定,而举证责任分配则是贯穿始终的关键环节。

  《民法典》明确确立了医疗损害责任的过错归责原则: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只有医疗机构或其医务人员存在过错时,才需承担赔偿责任。这一原则既避免了医疗机构承担过度责任,也为患者维权划定了清晰边界。实践中,过错的认定主要依据诊疗规范、职业道德及合理注意义务,如医务人员是否履行了充分告知义务、诊疗行为是否符合行业标准等。

  举证责任的科学分配平衡了医患双方的诉讼能力。根据司法解释规定,患者主张权利时,需提交就诊记录、损害证明等基础证据;若无法直接证明医方过错及因果关系,可通过申请医疗损害鉴定完成举证。而医疗机构主张免责的,则需对法定抗辩事由承担举证责任,如患者或其近亲属不配合诊疗、医务人员已尽合理诊疗义务等。这种"双向举证"模式,既减轻了患者的举证压力,也保障了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

  三、化解路径:多元机制的协同与选择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构建了"协商、调解、诉讼"三位一体的纠纷解决体系,为医患双方提供了分层选择的路径:

  自愿协商是最快捷的初始途径。医患双方可自行就责任认定、赔偿数额等达成协议,其优势在于程序灵活、成本低廉,能快速修复医患关系。但协商需建立在信息对称的基础上,否则患者可能因缺乏专业知识导致权益受损。

  调解成为纠纷化解的核心渠道。包括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两种主要形式,由第三方介入促成双方达成共识。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凭借专业优势,既能邀请医学专家解读诊疗行为,也能提供法律指导,有效弥补了协商的不足。调解的核心价值在于兼顾效率与公平,多数纠纷可通过此途径实质性化解。

  诉讼是权利保障的最终屏障。当协商与调解无法达成一致时,患者可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虽程序相对复杂、耗时较长,但能通过司法裁判明确责任归属,借助医疗损害鉴定厘清专业争议,确保赔偿数额的合理性与执行力度。法院的生效裁判不仅解决个案争议,更对诊疗行为形成规范指引。

  四、制度保障:风险分担与源头治理的双重支撑

  健全的配套制度是减少医疗纠纷、化解医患矛盾的长效之策,其关键在于风险的社会化分担与源头的精细化管理。

  医疗风险分担机制逐步完善。国家鼓励医疗机构参加医疗责任保险、患者参加医疗意外保险,通过保险机制实现风险的社会化分散。这一制度既为患者提供了可靠的赔偿保障,也降低了医疗机构因巨额赔偿陷入经营困境的风险,成为平衡医患利益的重要纽带。

  源头预防体系持续强化。医疗机构通过建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完善医患沟通机制等措施,从前端减少纠纷隐患。卫生主管部门则通过督促检查、质量评估等方式,推动医疗机构落实主体责任。同时,新闻媒体与政府部门加强医学常识宣传,提高公众对医疗风险的认知水平,从社会层面营造理性就医氛围。

引用法条

从规范诊疗到多元化解,从风险分担到权益保障,我国医疗纠纷治理体系正朝着"预防有措、化解有方、裁判有据"的方向不断完善。唯有医患双方恪守法律边界、秉持理性沟通,才能构建起互信共赢的医疗环境,让法治成为守护生命健康的坚实后盾。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复杂性,细节可能影响结果。建议及时,获取专业解答。
Group 1321316468@2x.png
问题没解决?试试极速问律师吧
平台口碑律师,为您提供1对1专业解答
联系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