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财产分配通常可以按约定进行。夫妻双方在自愿、合法且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对财产分配达成的约定具有法律效力。不过,当约定存在违反法律规定等情形时,可能不被法律认可。同时,不同类型的财产约定在法律适用上也有不同要求。
一、离婚财产分配按约定吗
离婚财产分配一般是可以按约定来的。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这种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1、约定的法律效力
只要夫妻双方的财产约定是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达成的,内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那么该约定对双方就具有法律约束力。例如,夫妻双方约定婚后购买的房产归一方所有,在离婚时就应当按照该约定进行分配。
2、特殊情况
如果财产约定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当事人可以在法定期限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销该约定。若约定涉及逃避债务等非法目的,那么该约定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
二、离婚财产分配约定在法律上的有效性
离婚财产分配约定要具有法律上的有效性,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1、形式要求
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这样可以避免日后产生纠纷时难以举证。书面形式包括协议书、信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
2、主体要求
约定的主体必须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夫妻双方。如果一方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那么其作出的财产约定是无效的。
3、内容要求
约定的内容必须合法,不能违反公序良俗。比如,不能约定将夫妻共同财产全部归一方所有而使另一方生活陷入困境,这种约定可能会因显失公平而被撤销。
三、离婚财产分配约定与法定分配的冲突处理
当离婚财产分配约定与法定分配发生冲突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
1、优先适用约定
如果财产约定符合法律规定的有效条件,那么在离婚时应当优先按照约定进行财产分配。这体现了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
2、约定无效时适用法定分配
若财产约定被认定为无效或被撤销,那么就应当按照法定的夫妻财产分配原则进行处理。法定原则一般是夫妻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综上所述,离婚财产分配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按约定进行的,但约定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具有法律效力。在实际生活中,还可能会遇到财产约定的变更、撤销等问题。如果您在离婚财产分配方面有任何疑问,欢迎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法临将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