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讲了等级多重要,今天来泼点冷水降降温。我发现很多工友有个误区:只要受了伤,就一定能评上伤残等级。
真不是这样!我来打破几个“想当然”的幻想:
误区一:“律师,我骨折了,肯定有十级吧?”
答案:不一定!
鉴定看的是功能性障碍,而不是结构性损伤。换句话说,看的是“好不好用”,而不是“断没断”。
能评上级的:比如大腿骨折(股骨干骨折),打了钢钉,影响了关节功能;或者腰椎骨折,保守治疗后遗留了腰痛和活动受限。这些影响了正常功能,大概率能评10级。
可能评不上的:比如单纯的肋骨线性骨折(没错位、没并发症)、手指末节骨折(指甲砸掉了)、鼻骨线性骨折(没明显畸形),这些伤情愈合后功能影响不大,很大概率评不上等级。
误区二:“我伤得这么重,疼得厉害,为什么评不上?”
答案:因为评级标准是“客观功能”,不是“主观感受”。
疼痛、不舒服这些主观感受,很难被量化到鉴定标准里。专家主要依据你的病历、影像报告(X光、CT、MRI)和现场检查的客观结果(比如关节活动度测量)来判断。你说你腰动不了,但医生一测你关节活动度接近正常,那就很难评上。
那什么样的伤情比较有把握?李律师给你划个重点:
骨折:涉及关节面、做了内固定手术、愈合后有关节功能障碍或畸形。
脊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仍有神经压迫症状(如脚麻、肌力下降)。
头部:颅脑损伤后有功能障碍(如癫痫、智力或精神障碍)。
眼睛:视力下降(有具体数值标准)、眼睑畸形影响功能。
听力:听力下降(有具体分贝值标准)。
律师真心话:
提前知道这些,是为了让大家有个合理的心理预期。不是所有伤都能评上级,但如果你的伤情符合上述特征,那就一定要坚持去做鉴定,别被老板“你这伤评不上级,我给点钱算了”的话给骗了。
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拿着你的出院小结和影像报告,找专业律师帮你看看。我们天天研究这个《分级标准》,能给你个八九不离十的判断。能评,咱们就坚决维权;评不上,咱们也好知道下一步该怎么争取其他权益(比如停工留薪期工资、医疗费等)。
避免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帮你把关。
引用法条
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