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婚姻关系中,财产的分配和约定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约定财产制为夫妻双方自主处理财产关系提供了法律途径,了解其法律规定对于维护夫妻双方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接下来法临小编将详细探讨约定财产制的相关法律规定。
一、约定财产制法律如何规定
约定财产制是指夫妻以协议的方式,对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以及婚前财产所有权的归属、管理、使用、收益、处分及债务的清偿、婚姻解除时财产的清算等事项作出约定,从而排除或部分排除法定财产制适用的制度。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五条对约定财产制作出了明确规定。
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者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法定财产制的规定。这意味着夫妻双方可以根据自身的意愿和实际情况,通过书面协议来确定财产的归属和管理方式。
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这体现了契约自由和意思自治的原则,一旦双方达成约定,就应当遵守约定内容。例如,如果夫妻约定婚后财产各自所有,那么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双方各自取得的财产就属于各自所有,另一方无权主张分割。
如果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夫或者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相对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者妻一方的个人财产清偿。这是为了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避免夫妻通过约定财产制逃避债务。
二、约定财产制的有效条件有哪些
约定财产制并非随意订立都能产生法律效力,它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第一,约定的主体必须是具有合法婚姻关系的夫妻双方。只有夫妻之间才能就财产问题进行约定,其他关系的主体不能适用约定财产制。例如,恋爱关系中的男女双方就不能进行夫妻财产约定。
第二,双方必须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进行财产约定,因为他们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和理解约定的法律后果。例如,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一方,在其疾病发作期间签订的财产约定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
第三,约定必须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如果一方以欺诈、胁迫等手段迫使另一方签订财产约定,该约定是可撤销的。比如,一方威胁另一方如果不签订某项财产约定就离婚,这种情况下签订的约定就可能不符合真实意思表示的要求。
第四,约定的内容必须合法,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例如,约定将国家禁止流通的物品作为夫妻财产进行约定就是不合法的。同时,约定也不能逃避法定义务,如不能通过约定财产制逃避抚养子女、赡养老人等义务。
三、约定财产制与法定财产制的区别是什么
约定财产制和法定财产制是夫妻财产制的两种不同形式,它们存在明显的区别。法定财产制是指在夫妻双方没有对财产作出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情况下,依照法律规定直接适用的财产制。而约定财产制是夫妻双方通过协议自主确定财产的归属和管理方式。
从适用顺序来看,约定财产制优先于法定财产制。只要夫妻双方有合法有效的财产约定,就应当按照约定来处理财产问题,只有在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时,才适用法定财产制。例如,夫妻双方约定婚后财产各自所有,那么在离婚时就按照该约定进行财产分割,而不适用法定的夫妻共同财产分割规则。
从财产归属的确定方式来看,法定财产制下,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一般属于夫妻共同所有,如工资、奖金、生产经营收益等。而约定财产制下,财产的归属可以由夫妻双方自由约定,可以是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者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比如,夫妻可以约定一方的工资收入归其个人所有,另一方的经营收益归双方共同所有。
从灵活性方面来看,约定财产制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夫妻双方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对财产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的约定,如财产的管理、使用、收益分配等。而法定财产制相对固定,是由法律统一规定的,缺乏夫妻双方的个性化安排。
综上所述,约定财产制在法律上有明确的规定,其有效成立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并且与法定财产制存在明显区别。在实际生活中,夫妻双方在运用约定财产制时,需要谨慎考虑并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如果在约定财产制方面存在疑问,比如约定的内容是否合法、如何起草有效的财产约定等,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法律咨询具有特殊性,如有疑问建议本站在线咨询律师,获取更专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