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男子用儿子死亡赔偿金打赏女主播60万元,这笔钱还能要回来吗?

#综合咨询

883浏览

2025-07-01 16:05:50

许议文

许议文 律师

上海九泽律师事务所

  男子用儿子死亡赔偿金打赏女主播60万元,这笔钱还能要回来吗?

  律说

  法律发言人

  2025年06月29日22:00

  男子用儿子“命钱”打赏女主播60万,妻子哭求仅追回15万:法律为何无奈?一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后,父亲将独子用生命换来的赔偿金悉数砸向直播间,换来“谢谢大哥”的虚幻回响。安徽桐城,22岁年轻生命因意外戛然而止。车主依法赔付的60万元赔偿金,本应是这个失独家庭最后的保障与慰藉。然而,当妻子还沉浸在丧子之痛中,在塑料厂日夜劳作试图用疲惫麻痹痛苦时,丈夫却将儿子的“命钱”一笔笔打赏给当地女主播熊某,累计高达60万元。更令人心寒的是,这60万竟是分四次支付,每次15万元。而据网络流传信息,每次支付后,丈夫便能与女主播私下见面,甚至发展出不正当关系。当妻子发现真相讨要说法时,这场悲剧的荒诞程度再次升级。法律的天平:这笔钱能要回吗?今年6月10日,在桐城多个部门介入协调下,双方最终达成和解:女主播退还15万元。面对镜头,熊某展示了一张“收条”,声称是“出于人道主义”退还这笔钱。60万仅追回15万,背后是法律面对此类事件的无奈与局限。从法律视角看,成年人打赏行为通常被视为自愿处分财产。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指出,只有当主播存在欺诈诱导,或打赏行为违背公序良俗时,才有可能要求返还。在此案中,妻子最有力的法律武器是“夫妻共同财产被单方处置”。河北新业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尹解释,由于打赏金额巨大,远超家庭正常消费水平,严重损害夫妻共同财产利益,可要求部分返还。但问题在于死亡赔偿金的性质界定。这笔钱是对逝者家属的整体补偿,应属家庭共有财产,非丈夫一人可随意处置。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要证明这一点往往困难重重。司法实践的摇摆:是消费还是赠与?法律界对打赏行为的定性一直存在分歧,这直接影响钱款能否追回。一种观点认为打赏属于“网络消费”。在安徽芜湖一起类似案件中,丈夫钟先生一年半内打赏主播近30万元,妻子起诉要求返还。法院终审判决认为:充值打赏属于网络消费而非无偿赠与,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钟先生打赏主播责任自负。另一种观点则视之为“赠与”。江苏曾发生一起案件,29岁男子王某侵占公司公款930万元打赏女主播。法律界对此案展开热议:若打赏属赠与,则不构成善意取得,主播应退还钱款;若属购买服务,则可能受法律保护。在桐城这起事件中,如果妻子选择起诉而非和解,案件走向将取决于法院如何定性这60万打赏行为。而过往案例显示,结果充满不确定性。未成年vs成年人打赏:法律的标准不同与此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未成年人打赏案例。今年4月,河南新乡11岁女孩希希将父亲的死亡赔偿金1万多元用于打赏主播和游戏充值。经媒体介入后,平台最终退还了8121元。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明确有力。《民法典》第十九条规定:八周岁以上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需由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认。未成年人的大额打赏行为明显超出其年龄、智力范围,可以追回。但成年人世界则残酷得多。广东佛山54岁李女士生前贷款85万元打赏快手男主播,意外去世后债务落到子女身上。法律人士表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打赏,若非受欺诈胁迫,难以追回。平台的“人道主义”:15万和解的背后女主播熊某最终退还15万元,表面是“人道主义”,实则反映了此类事件的现实困境。据业内人士透露,60万打赏中,平台和工会抽成后,主播实际到手仅约20万左右。即使法院判决全额返还,执行也面临实际困难——主播不可能退还她从未全额拥有的金额。更深层的无奈在于举证难题。妻子若要证明女主播存在欺诈诱导或情感欺骗,需要提供聊天记录、私下承诺等证据。而女主播熊某在事件发酵后声称:“跟黄某仅是主播与粉丝关系,从未有过越界行为”。至于那被传得沸沸扬扬的“每次打赏15万见面一次”的关系,如果无法证明是以金钱为媒介的不正当交易,法律也难以干预。反思:如何避免下一个悲剧?这起事件暴露了网络直播打赏规则的深层问题:1、平台责任缺失2021年2月,国家网信办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规范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对单次打赏额度设限,设置打赏冷静期。然而实测显示,某短视频平台单日充值上限竟高达2000万元,单笔最大限额500万元,客服直言“没有上限”。2、家庭沟通断裂失去独子的巨大悲痛撕裂了这个家庭——妻子选择外出打工逃避痛苦,丈夫沉溺于直播间的虚幻温暖。当现实中的亲情纽带断裂,虚拟世界的“大哥长,大哥短”便趁虚而入。3、赔偿金监管真空特殊性质的资金如死亡赔偿金、工伤赔偿款等,应有特殊的监管保护机制,避免被挥霍或侵占。这需要金融机构与法律制度的协同保护。60万赔偿金仅追回15万,对失去独子又面临老无所依的夫妻来说,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打击。女主播退还15万元时展示的那张“收条”,像一道伤疤,记录着一个家庭的双重崩塌——既失去了儿子,也失去了相守半生的伴侣,最后连儿子生命换来的保障也所剩无几。当法律在自愿处分、夫妻共财、公序良俗之间艰难权衡,当平台在巨额利润与用户保护间左右摇摆,这个破碎家庭的未来,已注定无法靠15万元重建。或许真正的警示在于:在虚拟温暖标价出售的时代,守住真实世界的爱与责任,才是一个家庭最后的救生筏。而社会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法律不再对这类悲剧无奈,如何让平台不再成为吞噬人性的黑洞,如何让死亡赔偿金等特殊资金获得特殊保护——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下一个“儿子命钱打赏女主播”的荒诞悲剧。

引用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复杂性,细节可能影响结果。建议及时,获取专业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