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权作为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公民、法人享有的保持并维护其社会评价不受非法侵害的权利。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网友咨询:
如何认定网络言论是否对他人名誉权造成侵害?
律师解答:
虽然网络是虚拟空间,网友之间相互匿名,但网络并非法外之地,匿名身份也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辱骂他人同样可能侵害他人名誉权。司法实践中,认定网络言论是否构成名誉权侵权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行为人所发表的言论是否构成名誉权侵权,需考察三个要素:(1)是否存在损害他人名誉的客观事实;(2)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过错;(3)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如果内容基本属实且没有使用侮辱性语言,通常不构成名誉权侵权。
律师补充:
侵犯他人名誉权需要承担的民事责任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赔偿损失。侵犯名誉权可以要求赔偿精神损失费,侵害名誉权,是有精神损失费赔偿的,只要能够列举出证据即可申请。
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如果情节过于恶劣,对被侵害人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被侵权人也可以提起刑事自诉,以侮辱罪或者诽谤罪来维护名誉。根据《刑法》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二十四条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引用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