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拖欠工资、拒付加班费等问题屡见不鲜,劳动者往往因证据不足陷入被动。本文结合《劳动合同法》及地方性法规,梳理高效维权路径。
一、14日内固定关键证据
1.保存考勤记录、工资条、加班通知(微信/邮件),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六条,电子证据需公证(参考2023年深圳中院判例);
2.通过个人所得税APP导出工资申报记录,若与实发金额不符可主张恶意欠薪(《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
二、双轨制维权程序
1.劳动监察投诉:向用工所在地人社局提交《投诉书》,要求限期支付(《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广州2023年数据显示73%案件在30日内结清;
2.仲裁时效突破:若欠薪持续发生,仲裁时效从劳动关系终止日起算(《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北京海淀区曾支持追讨5年前工资。
三、财产保全紧急措施
1.申请仲裁时同步请求查封公司账户(《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三条),上海浦东新区仲裁委2023年对教育培训机构账户实施冻结;
2.针对法定代表人,可申请限制高消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第一条)。
四、赔偿金计算技巧
1.拖欠工资可主张50%-100%加付赔偿金(《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
2.未休年假按300%日工资索赔(《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第十条),深圳某科技公司员工曾获赔3.2万元未休年假工资。
律师特别提示:离职时务必要求出具《离职证明》,若记载“因欠薪离职”可作为索赔关键证据。用人单位注销的,可追究股东连带责任(参照最高人民法院(2019)最高法民再389号判例)。
引用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