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价值的提升,以借用手机为名实施非法占有的案件频发,其中"借手机拍照后逃离"是较为典型的作案手法。
网友咨询:
朋友在景区遇到陌生人借手机拍照,结果那人拿着手机就跑了。报警后警察说这属于盗窃,但我查了下觉得更像诈骗啊!不是骗手机吗?到底应该定什么罪?
律师解答: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强调行为人违背被害人意志取得财物。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欺骗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其核心在于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而"自愿"处分财产。
司法实践中,多数判决倾向于认定为盗窃罪。被害人出借手机时仅同意行为人"短暂使用",并未转移完整占有权,按照社会常理,出借人仍对手机保持实际控制(如视线范围内使用),行为人趁机逃离实质是违背被害人意志取得完全控制,符合盗窃罪"秘密窃取"的特征。诈骗罪要求被害人基于虚构事实产生错误认识,并"自愿"处分财产。在借手机拍照场景中,被害人虽然因"拍照"这一事由出借手机,但其真实意图仅是允许"暂时使用",而非转移占有权。
律师补充: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盗窃罪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治安状况,在以上数额幅度内,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引用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