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认罪认罚不起诉的三种情况是哪三种

#刑事案件

907浏览

2024-08-06 17:48:16

张永威

张永威 律师

河南宇言律师事务所

  一、认罪认罚不起诉的三种情况是哪三种?

  法律没有规定过认罪认罚不起诉的三种情况,刑事案件不起诉的情形跟认罪认罚无关。根据《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具有以下三种情形:

  1、法定不起诉(绝对不起诉),法定不起诉适用于以下六种情形:

  (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3)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撤回告诉的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6)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2、酌定不起诉(相对不起诉)

  《刑事诉讼法》第173条第2款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3、证据不足不起诉

  《刑事诉讼法》第140条第4款规定,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的,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做出不起诉的决定。

  二、认罪认罚的规定有哪些?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工作的办法》

  第一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对指控的犯罪事实没有异议,同意量刑建议,签署具结书的,可以依法从宽处理。

  第二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尚未完全丧失辩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

  (二)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辩护人对未成年人认罪认罚有异议的;

  (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为不构成犯罪的;

  (四)其他不宜适用的情形。

  第三条办理认罪认罚案件,应当遵循《刑法》、《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享有的辩护权和其他诉讼权利,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强化监督制约,确保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有罪的人受到公正惩罚,确保司法公正。

  第四条办理认罪认罚案件,应当坚持下列原则:

  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充分考虑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危险性,结合认罪认罚的具体情况,确定是否从宽以及从宽幅度,做到该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相济,确保办案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坚持罪责刑相适应,根据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后果,依照法律规定提出量刑建议,准确裁量刑罚,确保刑罚的轻重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应当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坚持证据裁判,依照法律规定收集、固定、审查和认定证据。

  第五条办理认罪认罚案件,应当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获得有效法律帮助,确保其了解认罪认罚的性质和法律后果,自愿认罪认罚。

  法律援助机构可以根据人民法院、看守所实际工作需要,通过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派驻值班律师、及时安排值班律师等形式提供法律帮助。人民法院、看守所应当为值班律师开展工作提供便利工作场所和必要办公设施,简化会见程序,保障值班律师依法履行职责。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认罪认罚,没有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通知值班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咨询、程序选择、申请变更强制措施等法律帮助。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申请法律援助的权利。符合应当通知辩护条件的,依法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总的来说,刑事案件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会因为嫌疑人认罪认罚就干脆不起诉,除非犯罪情节特别轻微,按照法律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的,检察院才会作出酌定不起诉的决定,认罪认罚只能适当的从宽处罚。

引用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复杂性,细节可能影响结果。建议及时,获取专业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