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具体分析如下:
起因条件:存在不法侵害,不法侵害既包括犯罪行为,也包括违法行为。比如,他人实施了殴打、推搡、抢夺等行为,都可能构成不法侵害,而不仅仅是持刀攻击。像在一些案例中,一方对另一方进行言语威胁并伴有推搡等行为,另一方为了保护自己而进行反抗,也可能构成正当防卫。
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例如,当不法侵害人正在实施盗窃、抢劫等行为时,被侵害人进行反抗制止,即使没有挨一刀,也可能构成正当防卫。比如,小偷正在撬门入室盗窃,屋主发现后进行制止,屋主的行为就符合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
主观条件:具有防卫意图,即为了保护合法权益而实施防卫行为。比如,甲看到乙要对丙实施暴力,甲出于保护丙的目的对乙进行制止,即使乙没有持刀,甲的行为也可能构成正当防卫。
对象条件: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进行防卫。比如,丙对甲实施了不法侵害,甲为了保护自己对丙进行反击,即使丙没有持刀,甲的行为也可能构成正当防卫。
限度条件: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比如,丁对戊实施了轻微的推搡行为,戊为了制止丁的推搡行为,使用了适当的力量将丁推开,戊的行为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即使丁没有持刀,戊的行为也可能构成正当防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