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假买假的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受消费者权益法的保护,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不受保护。
在一些司法实践中,如果知假买假者是以消费为目的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即使其明知商品或服务存在问题,仍然可能被认定为消费者,从而受到消费者权益法的保护。因为消费者权益法的立法目的在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打击经营者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然而,如果知假买假者是以索赔为目的,而非基于生活消费需要,且购买数量明显超过合理限度,可能不被认定为消费者,不受消费者权益法的保护。
判断知假买假行为是否受保护,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购买的目的、数量、频率、是否用于再次销售等。
例如,一些职业打假人长期、大量购买问题商品,然后通过诉讼等方式索赔,这种行为可能被认为不是正常的消费行为,而难以受到消费者权益法的全面保护。
总的来说,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知假买假行为是否受消费者权益法保护,而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