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税和偷税漏税在定义、行为方式和法律后果上存在显著区别。
定义和行为方式:
偷税是指纳税人以不缴或少缴税款为目的,采取各种不公开的手段,隐瞒真实情况,欺骗税务机关的行为。具体手段包括伪造、变造、隐匿和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在账簿上多列支出以冲抵或减少实际收入,不列或少列收入,以及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等。1
逃税是指纳税人欠缴应纳税款,通过转移或隐匿财产的手段,致使税务机关无法追缴欠缴税款的行为。逃税行为包括承认应纳税额但采取转移、隐匿财产的手段来隐瞒缴纳税款的能力。
法律后果:
偷税如果情节严重,符合法定条件,将构成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201条规定,偷税数额占应缴纳税额的10%以上且数额在1万元以上,或者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行政处罚后又偷税的,即构成犯罪。
逃税在法律上也有相应的处罚措施。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在十万元以上且占各税种应纳税总额10%以上的,或者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又逃避缴纳税款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也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引用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