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工作单位一年一签订劳动合同。违法吗?

2023-10-08 14:56:08

律师解答5条

卢佳琳

山东省 济南

该问题 可以处理解决 像你这样类似情况处理过很多,我是法临金牌卢律师,有十几年丰富司法办案经验,可提供综合性意见和方案。若紧急,请点头.像联系

解答于 2024-01-06 20:54:32

黎立华

广东省 中山

巧了刚刚处理过类似的问题,我是法临金牌黎律师,有十几年丰富司法办案经验,有几个细节需要向你核实后,可提供综合性意见和方案。若紧急,请点头.像联系

解答于 2024-01-06 20:03:46

徐桢炜

江苏省 南京

你好,我是徐律师,具体什么情况?沟通下。

解答于 2023-10-08 15:15:00

陶钧

上海市 上海

订立过两次后,第三次就要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解答于 2023-10-08 14:59:59

徐茂林

浙江省 杭州

不违法,可以一年签订一次,没有问题

解答于 2023-10-08 14:59:06

热门法律问答

王瑞 律师

北京市 北京

解答于 2025-09-08 16:14:01

您好,公司以订单减少、经营困难为由安排员工放一个月假,在符合法定条件时是合法的,否则可能构成违法。以下是具体分析: 合法情形 有客观经营困难依据公司需提供充分证据证明经营困难,如市场下滑、订单骤减、原材料短缺等,并通过公告、财务报告等形式公示。若公司一边放假一边招聘新员工,可能被认定为恶意放假,丧失合法性。 履行法定程序 公示与协商:需通过公告、会议等形式向员工说明放假原因、期限、工资支付标准等,并听取员工意见。 工资支付:第一个工资支付周期内(通常为一个月),应按劳动合同约定的工资标准全额支付工资;超过一个月后,若员工未提供正常劳动,可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70%-80%支付生活费,同时继续缴纳社保。 违法情形 无正当理由放假若公司实际经营正常,却以虚假理由安排长期休假,或未履行公示、协商程序,可能构成变相克扣工资或逼迫员工离职,属于违法行为。 针对个人的歧视性放假若放假仅针对个别员工,且无合理理由,可能构成针对个人的歧视性工作调整,损害员工合法权益。 员工维权建议 协商沟通:要求公司明确放假原因、期限及工资支付标准,留存书面通知或聊天记录。 投诉举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要求公司纠正违法行为。 法律途径:若公司拒不改正,员工可发送《被迫解除劳动关系通知书》,以公司未提供劳动条件或未足额支付工资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并主张经济补偿金,通过劳动仲裁或诉讼维护权益。

王瑞等 20 位律师已回复

已帮助0人

郭广吉 律师

北京市 北京

解答于 2025-09-08 14:47:34

因病不能上班被单位辞退后,不能领取失业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四十五条以及《失业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的规定,领取失业保险金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失业前用人单位和本人已经缴纳失业保险费满一年;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已经进行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 员工因病不能上班而被单位辞退,并不符合“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条件,因此无法领取失业金。 具体来说: “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这个条件通常指的是被雇主解雇、公司倒闭、合同到期不续签等情况下失业,而因病不能上班被辞退,虽然本人没有主动辞职,但被单位辞退的原因与个人的健康状况有关,这并不完全符合“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定义。 因病无法上班导致的辞退,通常被视为是因个人原因(即健康原因)导致的就业中断,而非“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这里的“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一般指的是由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或者因用人单位的原因导致劳动合同无法继续履行,如单位裁员、倒闭等。 失业金的设立目的:失业金是为了保障那些因为经济环境、企业经营状况等原因而失去工作的人,在他们寻找新的工作期间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因病不能工作而被辞退,更多的是与健康保险和医疗保障相关,而非失业保险。 其他可能的支持:对于因病不能工作的人,可以考虑申请医疗补助、残疾保险或其他相关的社会福利,这些可能更适合你的情况。 总的来说,因病不能上班被公司辞退后,由于不符合失业保险金的领取条件,因此无法领取失业金。但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探索其他可能的社会福利和支持。

郭广吉等 13 位律师已回复

已帮助0人

#劳资纠纷

2025-09-07 06:37:16

曾鹏君 律师

江西省 南昌

解答于 2025-09-07 06:37:16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法律规定,离职提前通知的时间分以下几种情况: 试用期内:劳动者需提前3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正式员工:需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方可解除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存在法定过错:如未按时足额支付工资、未依法缴纳社保、未提供劳动保护或条件等,劳动者可立即解除劳动合同,无需提前通知,并可要求经济补偿。 注意事项: 若未按规定提前通知离职,可能需承担给用人单位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如临时招聘费用等)。 建议通过书面形式(如辞职信、邮件)通知用人单位,并保留相关证据。 离职前建议与用人单位友好协商,确保工作交接顺利完成,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曾鹏君等 15 位律师已回复

已帮助0人

#劳资纠纷

2025-09-04 16:08:30

范海玲 律师

广东省 深圳

解答于 2025-09-04 16:08:30

用人单位对员工罚款在法律上存在争议,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 1. 法律规定与司法实践 主流观点:罚款属于剥夺公民财产权的行为,应由法律授权的部门依职权行使,法律未赋予用人单位对员工罚款的权利。多数地区法院倾向于认定用人单位无权直接罚款。 例外情况:部分地方性法规(如深圳、天津、江苏等)允许用人单位在合理范围内,依据合法制定的规章制度对员工进行经济处罚,但需满足程序合规、扣除金额不超过当月工资一定比例(如深圳规定不超过30%)且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等条件。 2. 合规建议 避免直接罚款:建议用人单位通过合法合规的方式替代罚款,如: 绩效考核与奖金挂钩:将违纪行为与绩效工资、奖金等浮动薪酬挂钩,明确扣减规则。 要求赔偿损失:若员工行为造成实际经济损失,可依法从工资中扣除赔偿费用,但每月扣除不超过当月工资20%,且扣除后工资不得低于最低工资标准。 非经济性处罚:采用警告、记过、降职等非经济性纪律处分。 3. 风险提示 若用人单位直接罚款或克扣基本工资,可能被认定为违法克扣工资,员工可据此解除劳动合同并主张经济补偿。 即使地方性法规允许罚款,若规章制度未履行民主程序、未公示或扣除金额超限,仍可能被法院认定无效。 总结:用人单位应谨慎使用罚款手段,优先选择合法、合规的管理方式,避免因操作不当引发劳动争议。

范海玲等 34 位律师已回复

已帮助0人

律师回复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