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签劳动合同有什么法律后果
在当今职场中,签订劳动合同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途径。一些用人单位为了逃避责任或谋取不当利益,可能会采取不签劳动合同的手段。那么,不签劳动合同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不签劳动合同意味着什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如果不签订劳动合同,意味着双方之间没有形成正式的劳动关系。
二、不签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
不签劳动合同对劳动者而言有诸多不利后果:
1. 权益无法保障:没有劳动合同,劳动者难以享受劳动法赋予的各项权利,如最低工资、加班费、社会保险和带薪休假等。
2. 证据缺乏保障:发生劳动争议时,劳动者很难提供证据证明劳动关系的存在,从而难以维护自己的权益。
三、不签劳动合同的责任
用人单位不签劳动合同,属于违反劳动法的行为。劳动者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要求用人单位改正,并可以要求追溯补签劳动合同。在劳动仲裁或诉讼中,不签劳动合同可以作为劳动者有力证据。
不签劳动合同是对劳动者权益的严重侵害。劳动者应当知晓签订劳动合同的重要性,切勿轻信用人单位的口头承诺。一旦发现用人单位不签劳动合同,应及时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或寻求法律援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法律咨询具有特殊性,如有疑问建议本站在线咨询律师,获取更专业的帮助。
2 不签劳动合同一告一个准吗
如果能够证明双方建立了事实劳动关系,那么即使未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也有权利主张相应的权益。所以,没签合同并不一定一告一个准,关键在于能否证明劳动关系的存在。
在申请仲裁时,时效问题也非常重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也就是说,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犯之日起算,超过这个时间申请仲裁,申请就可能得不到支持。
另外,如果用工之日起超过一年仍未签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应当计算至满一年前,也就是说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最长只能计算十一个月。
没有订立书面合同的,劳动者可以先申请仲裁,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需要注意的是,劳动者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都需要提供证据,证明用人单位未签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二倍工资。
总的来说,想要主张自己的权益,需要充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具体情况,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
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法》第十条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八条
各级劳动行政部门有权监察用人单位工资支付的情况。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行为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其支付劳动者工资和经济补偿,并可责令其支付赔偿金:
(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
(二)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的;
(三)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经济补偿和赔偿金的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