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核心特点:
欺骗手段:行为人主动编造谎言(如虚假身份、伪造文件)或故意隐瞒关键事实(如隐瞒产品缺陷)。
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因欺骗行为产生错误判断,如相信“投资稳赚不赔”。
自愿处分财产: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自愿”转账、交付财物。
非法占有目的:行为人从一开始就不打算归还财物。
电信诈骗
手段:冒充公检法、刷单返利、虚假贷款、ETC失效短信等。
案例:2023年某团伙冒充银行客服,以“账户异常”为由骗取200余人共计500万元,主犯获刑12年。
网络诈骗
手段:虚假购物网站、游戏装备交易、AI换脸视频诈骗。
案例:某主播以“粉丝抽奖”为名收取手续费,诈骗金额达80万元,被判有期徒刑7年。
传统诈骗
手段:街头算命消灾、假古董交易、冒充熟人借款。
案例:张某谎称能帮人“办理公租房”,收取“手续费”20万元,最终获刑5年。
引用法条
(一)立案金额 普通诈骗: 数额较大:3000元至1万元以上(各地不同,如北京6000元,上海4000元)。 数额巨大:3万元至10万元以上。 数额特别巨大:50万元以上。 电信网络诈骗(从严惩处): 数额较大:3000元以上即可立案。 数额巨大:3万元以上。 数额特别巨大:5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