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8 14:40:00 人浏览
在刑法领域,故意杀人罪是极其严重的犯罪,很多人会好奇犯此罪的人是否有假释的可能。假释作为一种刑罚执行制度,关系到犯罪人的改造与回归社会等诸多方面。下面就来详细探讨故意杀人罪能否假释这一问题。
故意杀人罪是有可能假释的,但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不过,对于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这是考虑到这些犯罪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和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但如果故意杀人罪的犯罪分子没有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且符合其他假释条件,是可以假释的。
例如,某犯罪分子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八年有期徒刑,在执行四年以上刑期后,在监狱中认真遵守监规,积极参与劳动改造和学习,有明显的悔改表现,经过评估认为其没有再犯罪的危险,那么他就有可能获得假释。但在实际司法实践中,对于故意杀人罪的假释审查会非常严格,会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量。
如果故意杀人罪的犯罪分子符合假释条件,其假释程序有着严格的规定。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假释建议书。这里的执行机关通常是犯罪分子服刑所在的监狱等场所。执行机关需要对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间的表现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收集相关证据材料,以证明其符合假释条件。
人民法院在收到假释建议书后,会组织合议庭进行审理。合议庭会对执行机关报送的材料进行审查,还可能会通过调查走访、询问相关人员等方式,进一步了解犯罪分子的实际情况。如果犯罪分子有悔改或者立功事实,由法院裁定予以假释。裁定假释需要严格依据法律规定和事实情况,确保假释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整个假释程序的目的是为了在保障社会安全的前提下,给予符合条件的犯罪分子一个改过自新、重新回归社会的机会。例如,在某起故意杀人罪假释案件中,法院通过认真审查执行机关提供的材料,还实地走访了犯罪分子服刑的监狱,与监狱管理人员、同监舍犯人等进行交流,全面了解其表现,最终作出了是否假释的裁定。
即使故意杀人罪的犯罪分子获得了假释,也不意味着完全恢复自由,会受到一系列限制。假释期间,犯罪分子需要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要按照监督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包括自己的工作、生活、社交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犯罪分子还需要遵守监督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不能随意与可能对其改造产生不良影响的人员交往。未经监督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这些限制措施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犯罪分子在假释期间能够继续接受改造,不再次危害社会。
如果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罪分子违反上述规定,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可能会被撤销假释,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罚。如果又犯新罪或者发现有漏罪的,会依法进行数罪并罚。例如,某故意杀人罪假释人员在假释期间未经批准擅自离开居住地去外地,就可能面临被撤销假释的后果。
综上所述,故意杀人罪在符合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假释的,其假释有严格的程序规定,假释后也会受到诸多限制。对于故意杀人罪假释的相关问题,如假释条件的具体认定、假释程序的详细流程等,可能会因案件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法律咨询具有特殊性,如有疑问建议本站在线咨询律师,获取更专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