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为什么取保了又判实刑

更新时间:2024-02-19 11:24:48 人浏览

取保候审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暂时不予拘留或逮捕,而是责令其提供担保,保证其随传随到,以便进一步审理案件的一种措施。然而,有时即使被告人已经取保候审,最终仍可能被判处实刑。这究竟是何原因?

取保候审与实刑判决的关系

取保候审并不意味着被告人最终不会受到刑事处罚。取保候审只是一种暂时的措施,旨在保障诉讼的顺利进行,而非对案件实质的裁决。因此,即使在取保候审期间,被告人仍有可能被判处实刑。

取保候审后判实刑的原因

1.证据充分且确凿:即使被告人取保候审,如果检察机关掌握了充分且确凿的证据,证明被告人犯有罪行,法院最终仍可能判处实刑。

2.情节严重或社会影响恶劣:在某些情况下,即使被告人取保候审,但如果其犯罪情节严重或社会影响恶劣,法院可能会考虑判处实刑以维护社会正义。

3.不遵守取保候审规定:取保候审期间,被告人需要遵守相关规定,如不得离开指定居住地、不得干扰证人等。如果被告人违反这些规定,法院可能会认为其缺乏悔罪表现,从而判处实刑。

4.司法判断与量刑标准:每个案件都有其独特的情况和背景,法院在判决时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司法判断。此外,不同地区的量刑标准也可能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同一案件在不同地区产生不同的判决结果。

取保候审后判实刑是司法实践中可能出现的现象。这并不意味着取保候审没有意义或作用,而是反映了刑事诉讼过程中不同阶段和职能的分工与衔接。在取保候审期间,被告人应积极配合调查、认真悔罪,争取从轻或减轻处罚。

为什么取保了又判实刑(图1)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

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第六十八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