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回复动态

蒋昕赤
7小时前

从法律角度看,如果租金总额与手机实际价值严重失衡,可能构成显失公平。根据《民法典》第151条规定,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或缺乏判断能力,致使合同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方有权请求撤销合同。此外,如果出租方在签订合同时故意隐瞒手机真实价值或提供虚假信息,可能存在欺诈情形,消费者可根据《民法典》第148条主张撤销合同。 建议先仔细查看租赁合同,确认租金计算方式是否合理,如是否存在隐藏费用、买断条款等。同时,收集同款手机市场售价和租赁价格的证据,尝试与出租方协商调整租金。若协商不成,可向消协投诉或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注意保留好合同、付款凭证等证据。

孙先格
8小时前

您在接近五百人的群里被骂了快三天,这一行为显然侵犯了您的人格权,特别是名誉权。您有权采取法律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下是从多个维度为您提供的分析和建议: ‌法律关系与侵权行为分析‌: 在此情况下,骂人者通过公开场合(接近五百人的群)对您的名誉进行贬损,构成了对您名誉权的侵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应采取的法律措施‌: ‌收集证据‌:首先,您需要收集并保存所有与骂人行为相关的证据,包括聊天记录、截图、视频等。这些证据将用于后续的法律程序,以证明骂人者的侵权行为。 ‌与群主或平台沟通‌:您可以尝试与群主或平台管理员沟通,要求他们采取措施制止骂人行为,并删除相关侵权内容。如果群主或平台未能及时采取措施,您也可以考虑向平台投诉或举报。 ‌报警处理‌:如果骂人行为严重,且群主或平台未能有效制止,您可以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要求警方介入调查。警方将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立案,并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 ‌提起诉讼‌:如果骂人行为给您造成了严重的精神损害或经济损失,您还可以考虑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骂人者承担民事责任,包括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 ‌可能的法律后果‌: 骂人者可能面临民事责任,包括赔偿您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抚慰金。 如果骂人行为构成犯罪(如侮辱罪、诽谤罪等),骂人者还可能面临刑事责任,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罚金等。 ‌预防与建议‌: 在未来,为了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建议您在加入群聊时谨慎选择,并尽量避免与可能产生冲突的人交流。 如果遇到类似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权益,不要姑息迁就。 综上所述,您在接近五百人的群里被骂了快三天,这一行为侵犯了您的人格权。您有权采取法律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有任何法律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帮助,请直接向我咨询。

王瑞
9小时前

如果公司以个人身体原因要求离职,可参考以下建议维护权益: 确认身体状况与工作关联性 若身体原因确实影响工作,可先与公司协商调整岗位或工作安排。若公司未提供合理支持,需保留相关医疗证明(如诊断书、病历等),证明身体状况非主观故意或可轻易改善。 判断公司行为合法性 医疗期内辞退:若处于法定医疗期(一般3-24个月,根据工作年限确定),公司无正当理由辞退属违法,需支付赔偿金。 非医疗期辞退:若身体原因未达严重程度,公司以“身体原因”辞退,需证明员工无法胜任工作且经培训或调岗仍无法改善。若公司无法举证,属违法解除。 收集证据 保留与公司沟通的记录(如邮件、聊天记录、录音等),证明公司主动提出离职要求。 收集医疗证明、工作表现记录、工资条等,证明自身权益。 协商与投诉 尝试与公司协商,要求合理补偿(如经济补偿金、代通知金等)。若协商不成,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 若公司以“个人原因”诱导签署离职协议,可主张协议无效,要求重新协商。 法律途径 若公司违法解除,可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支付赔偿金(工作满一年支付2个月工资)。对仲裁结果不服,可在规定时间内向法院提起诉讼。 经济困难可申请法律援助,由专业律师协助维权。 注意事项: 避免主动签署“个人原因离职”协议,否则可能丧失补偿资格。 及时保留证据,通过合法途径维护权益,避免冲动决策。 若身体状况确需调养,可优先考虑健康,再通过法律手段争取合理补偿。

杨红伟
10小时前

你好,这种情况可立即启动三步维权。 第一步,固定证据。对辱骂朋友圈截图并录屏,画面须含发布时间、对方昵称、点赞评论数量;若信息随时可删,用“权利卫士”等时间戳工具或去公证处做电子证据保全,提高证明力。 第二步,双轨施压。先向微x平台投诉:在该条朋友圈右上角点“投诉”—“人身攻击—侮辱谩骂”,平台应在核实后下架内容;同步委托律师发函,要求对方删帖、公开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律师函可直接寄到其户籍地或单位,很多人收函即怂。 第三步,法律兜底。若对方拒不认错,可任选以下途径: 1. 报警。携带截图、录屏、证人证言到辖区派出所报案,警方认定公然侮辱的,可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2. 民事诉讼。向被告住所地或你住所地法院起诉,提交起诉状、证据光盘,诉讼请求写“判令被告删除侵权内容、在朋友圈公开道歉七日并置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五千元”。司法实践对指名道姓辱骂支持道歉及一千至五千元赔偿,胜诉后法院可强制登报致歉,费用由被告承担。 3. 刑事自诉。若辱骂信息被转发五百次以上或造成你精神崩溃、就医等严重后果,可收集病历、心理评估报告,向法院提起侮辱罪自诉,最高可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 提醒:维权期间切勿回骂,否则可能被认定为互殴侵权;若辱骂伴随恐吓、人肉搜索,立即报警并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